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2023年10月21日22:59:12 教育 1433

新华社成都10月21日电(记者吴晓颖)“么儿,起床吃饭了!”早上6点半,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的新苗实验学校校内一片寂静,学生还在沉睡中,校长李修会屋里的灯就亮了。每天清晨到食堂、寝室转上一圈,查看备餐情况、喊学生起床吃饭,是60岁的李修会多年来的习惯。

新苗实验学校目前约有1400名学生,主要来自四川泸州,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其中九成是留守儿童。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父母三年五载也难回家探望,孩子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李修会的心,她下决心办一所有温度的乡村学校。

从最初租土坯房办幼儿园,到建成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民办寄宿制学校,办学37年来,在李修会的带领下,这所大山里的学校用温暖,精心呵护一株株稚嫩的“新苗”成长。

办有温度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新苗实验学校坐落在川滇黔交界处的山区小镇,周围群山林立。走进学校,只见朝阳映照着校门外墙;在凉亭里、开放式图书长廊边、操场上,随处可见下象棋、看书、打球的孩子。

对学生,李修会亲切地喊他们为“么儿”,学生们则称呼她为“大李老师”或“大李妈妈”。

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7日,李修会(左一)课间和学生们在一起。新华社发(王梓赫摄)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师们会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在食堂就餐时师生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课余时间老师跟学生谈心、辅导功课。有几名无亲属抚养的事实孤儿常年以校为家,赶上过年,吃住都在学校的李修会陪这些留校孩子一起吃团年饭,给他们发压岁钱、买新衣服。

尽管学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温馨环境,但老师的关爱不能代替父母的亲情,新苗实验学校设有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室,鼓励孩子多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联系。在90后英语老师代龙江班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跟父母通一次电话。

代龙江曾是留守儿童,他深切意识到“亲情沟通”的重要,“家长即便无法常伴孩子身边,也要和子女保持密切交流实现‘情感在场’。”

让每个孩子闪“光”

“我成绩差,感谢老师没有放弃我、帮助我。”在每学期都会举行的“师生情面对面实话实说”活动上,11岁的小熙主动举手,磕磕巴巴地发言,赢得在场师生鼓励的掌声。

家住贵州省茅台镇的小熙是一名“特别”的孩子,班主任王永兴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小熙上课时在教室乱跑,不开心时满地打滚。四年时间过去,在老师的陪伴下,小熙能安静坐在课堂上,学会了认字写字、自己穿衣洗漱。“小熙的智力、知识水平远低于同龄孩子,我们能做的是教他读书识字,帮助他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王永兴说。

建校以来,新苗实验学校接收的学生中不少是“掉队”的孩子,还有残疾、智力发育迟缓儿童。对夺得2023年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男子T54级400米轮椅竞速冠军的胡洋来说,新苗实验学校是他逐梦体育的启航之地。当年,正是在“大李妈妈”的鼓励下,左腿高位截肢的小胡洋迈出了和其他同学一起上体育课的第一步,还喜欢上了打篮球,之后走上了体育竞技这条路。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只是发芽、成长的‘节奏’不同。老师要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不断呵护培养,静待花开。”多年从教经历让李修会深切体会到,一旦学生的“光”闪烁起来,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

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7日,学生们课间在开放式图书长廊台阶上读书、写作业。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摄

拓展教育的宽度和厚度

“左手抓住稻秆中间,右手握镰刀,刀口向下斜着切,小心不要割到手。”在新苗实验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一片稻田里,黄澄澄的稻子随风摇曳,老师再三叮嘱学生割水稻的注意事项。实践课后,一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我看着稻子从绿色变成了金黄色,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孕育过程,体会到耕耘与收获的辛劳。”

这是新苗实验学校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的“植物养护”“快乐农场”校本课程。占地6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被划分到全校每个班级,由学生负责开垦、种植、管理、收获,全程参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感受气候节令的变化,体验谷物、果蔬种植的过程。

乡村校园建成“家” 让每一株“新苗”都闪光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6日,学生们在上扎染课。新华社发(王梓赫摄)

为了丰富住校生的课余生活,乡村少年宫和社团活动已开展多年。学校聘请多名校外专业老师,开设扎染蜡染、绘画、书法、舞蹈、棋艺、篮球、烹饪、音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在学校楼梯间墙上、教室内,随处可见学生制作的扎染蜡染、书法绘画等作品,给校园增添了不少亮色。

在李修会看来,乡村教育要办出特色,有宽度、厚度。多年来,在政府支持下,李修会和山区的老师们共同努力创造条件,让四周的山峰不限制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让希望的种子在田野里生根发芽。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匈牙利获取驾照的成本大幅上涨 - 天天要闻

匈牙利获取驾照的成本大幅上涨

匈牙利媒体报道:根据中央统计局(KSH)的最新数据,匈牙利考取驾照的平均价格在四年内上涨了 60%,由于汽油、维修费用以及教练费等成本都更加昂贵,使得获取驾照的费用可能高达 80 万至 90 万福林。然而,问题不仅仅是成本普遍上涨,人们对待
新高考为什么要倡导“教考衔接”?有三个重要原因 - 天天要闻

新高考为什么要倡导“教考衔接”?有三个重要原因

同旧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个近些年喊得很响的理念——教考衔接。什么是教考衔接,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教什么,高考就考什么。大家知道,旧高考也有一个喊得很响的理念——以考定教。这个理念指挥了高考十几年,其弊端已经十分明显。
滨州医学院:政校企携手赋能 共促医学人才高质量就业 - 天天要闻

滨州医学院:政校企携手赋能 共促医学人才高质量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近日,滨州医学院举办“就选山东 ‘医’往‘职’前”2025年春季校园双选会暨“美好‘卫’来 ‘健’康烟台”医学人才筑梦烟台招聘会。招聘会现场,350家用人单位携1.2万个就业岗位进校揽才。该校4300余名毕业生参加招聘会,2500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实现医...
“百校千企万岗”,江苏共青团“送岗直通车”进江科大助力大学生就业 - 天天要闻

“百校千企万岗”,江苏共青团“送岗直通车”进江科大助力大学生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4月11日,江苏共青团“送岗直通车”开进江苏科技大学举办“百校千企万岗”示范招聘会。这是江苏共青团青少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联动各界协同发力,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搭建高质量就业桥梁,助力青年学子实现“好就业、就好业”。江苏省百校千企万岗”示范招聘会现场。 主办方供...
何同学的反讨好之困 - 天天要闻

何同学的反讨好之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AI生成事情是这样:4月11日晚,何同学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车的经历;他说以前打网约车时,司机让他给好评,总是嘴上答应,但事后就忘了。他觉得这样不太好,所以,现在改。如果司机服务真的很棒,他才会主动好评;不然就会直接拒绝;他还提到,自己以前比较爱讨好别...
大风天去不了考场,报名费打水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这钱,我退! - 天天要闻

大风天去不了考场,报名费打水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这钱,我退!

4月11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其中,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阵风风力可达12~13级,中央气象台发布橙色预警,提醒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多地景点临时关闭,部分中小学及高校宣布停课或转为线上教学。△ 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截图受此影响,已经报名参加本届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的考生群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