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的将来,高校的两极分化,一定会在人口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全面到来。
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
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普及。
80年代的大学生有多珍贵?
1980年,参加高考的学生333万人,当年录取28万人,而当时的同龄人有多少呢?2400万人!
也就是说,2400万人之中,有28万人可以进入大学学习,1%的比例。
当时,进入大学意味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人生的腾飞与蜕变,瞬间可以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干部的转变。
不像现在,那时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成为国家的人,精英教育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而天之骄子也是名副其实。
那个时代的大学精英教育,给所有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实现人生腾飞。
大众教育快速到来
这个精英教育大约持续了不到20年,直到1996年大学生分配工作的政策取消。
其实,不再分配工作,并没有对精英教育有多大影响。
1996年全国大学招生人数为96.58万人,尚未达到百万级别,相对巨大的就业市场和各种人才的稀缺,高校毕业生依然需求火热,工作压根不是问题。
高校扩招改变了高等教育
2000年以后,国内高校发生里两件大事。
一个是高校大规模合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规模庞大的大学。
一个是高校招生规模出现大幅的提升。2003年,参加高考人数620万,实际录取本专科学生390万,录取比例超过了50%,一个班里面有一半的人可以上大学。
数据来自网络
不但招生比例在上升,国内高校的数量也在疯狂增长。
1996年全国有94所大学,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增长到1200多所,2021年达到了创记录的3012所。
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暴涨,让大学快速的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优势急剧下降。学历的普及的同时,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门槛一再提高。
数据来自网络
高校招聘教师,从最初的本科到硕士,到现在的博士,甚至是本硕博清一色985的纯博士。
高校两极分化不可避免
一个成熟的市场,从建立到成熟,到过剩,总会有一个两极分化的过程。
这就如同房地产市场。
房子没有商改的时候,有套筒子楼的房子,就不得了。
房地产刚刚开始的时候,屋价蹭蹭的往上涨,全国楼市都一样,买哪里都会升值。
房地产到今天的时候,北上广深的屋价要么坚挺,要么上涨,再看其他城市,尤其是十八线的小城,屋价早就跌破成本价了。
高校也是一样,数量庞大了,人数减少了,有得比较了,那就要提现真实水准了。实力差的,自然是要先淘汰,然而头部名校的竞争缺会比现在更激烈。
当学历没有比较优势的时候,学校的比较优势就更重要了,所以强校恒强,弱校关张,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