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辛勤育人梦,天下繁花桃李红。这句话,本是对支教老师的一句美好赞美,其中包含的欣赏之意更是溢于言表。支教的本意,就是为了让爱和知识传递下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今一些偏远山村的教育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现如今,师范生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走入山区,进行支教生活。但有一个贫困地区的村支书曾含泪在媒体面前表示:大学生别轻易来支教了!
不同的人对支教经历的看法大不相同
现在还是蛮多大学生会去贫困山区支教,支教不仅能给自己的人生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能成为学生入党、考公考编时的一种履历优势。大部分去支教的同学都还蛮喜欢这段经历,虽然有些苦有些累,但收获的感情、人生感悟是非常丰富的。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或者很喜欢这段支教的经历,支教经历对部分高校的保研而言有很大的加分优势,因此,不少并不喜欢当老师或者很不喜欢去乡村地区从教的学生,为了得到这种加分项,逼迫自己去支教。
这种情况最后演变的结果,就是去支教的大学生不愿意接触贫困地区的孩子,既不愿意用心授课,也完全没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老师嫌弃、嘲讽孩子的情况。比如,前两年的一个名校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在个人社交账号辱骂学生的事情,就上过热搜。
老师来了又去,学生暗自神伤
在大部分小学或初中学校里,一个班主任或一位任课老师,都是会从低年级开始带起,一直到学生升毕业。这样能让老师更加熟悉自己带的班级,也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更有亲近的想法。
尤其是部分老师很有师德,不仅在课业上严加监督,同时还会在生活、思想、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与学生探讨。如此一来,学生与某个特定老师的亲近度是很强的。
尤其是山村孩子,不少都没有主动读书的想法、不理解好好读书的意义。而大学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对一个人的改变,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从不喜欢读书到愿意主动读书。
可支教的大学生们总是来了又走,有的甚至只支教几个月。孩子刚刚在支教老师的引领之下变得主动学习、有学习意识,老师便走了,只留下自己黯然神伤,逐渐地又变回原来那个不爱读书的样子。
村支书含泪发出恳求,大学生们别轻易来支教了
或许是看多了“收获希望后,又因为带来希望的光明离开,最终重新没入黑暗”的孩子,一位贫困县的村支书罕见地噙着泪在媒体的采访镜头前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他说,希望大学生们别轻易来支教了!尤其是那些只来几个月的、本意就不在支教上面的,完全没有必要来。支教老师相对来说更加光鲜亮丽,对孩子来说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当孩子期盼的支教老师到来,给自己介绍了什么是摄影、什么是智能手机、什么是电脑、什么是iPad,让自己感受到了大城市的魅力、大学的美妙、各种各样的的思想后,便会对支教老师产生很浓厚的感情。
这种师生情在一定程度上夹杂崇拜的偶像情怀,当这种情怀戛然而止,便容易导致学生陷入难过的情绪。再者,有些老师目的并不是给孩子们授业,反而字字句句带着嘲讽,这对孩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支教大学生要如何为山区教育作出更好的奉献
首先,老师一定要保持一个无私奉献的心。支教的经济收益是不可观的,这确实不是一份好差事。但在人生经历、奉献他人、增长见闻、增加履历加分项这些角度来看,支教也有不小的好处。
但这些好处往往是延时收益,很难让支教老师直接感受到,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因此,学生不能抱有太大的功利心去山区支教,而是得一开始就保持好一颗奉献、温暖、传播知识的初心。
比起城市里的各种智能化设备,支教老师更应当让孩子提起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喜欢学习,做到自主学习、能使用高效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成绩。城市里的便捷和消费,孩子们迟早可以随着逐渐长大而慢慢感受到,不必过早让他们接触。
总结:支教真的需要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奉献、传播知识、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孩子,这才是一名支教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愿意每一位山区孩子,都能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今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现在的大学生进行山区支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