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推荐中学生阅读《新华文摘》?

2021年09月27日22:44:15 教育 1062

一个同学问我,如何提升语文水平。我觉得这问题有些大,除了告诉她要积累,我推荐了一本杂志《新华文摘》。

我阅读过其中理论类、学术类、文学类、人物类的文章,觉得对于提升阅读技能、开阔视野、

可读性好,又有深度

相比《读者》、《青年文摘》的轻阅读,我觉得有分量,甚至话题有些沉重、深厚的《新华文摘》对于中学生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方向有重要作用。从其内容来看,其文章来源范围广,涉及上千家报刊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最新进展状况,可谓视野广阔,内容及时。对于处于校园内的中学生开阔视野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优质信息、注重深度又不回避热点,兼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学术前沿。

为什么我推荐中学生阅读《新华文摘》? - 天天要闻

视界

2004 年,《新华文摘》迎来了 300 期,刘云山表示祝贺并提出希望:精心策划,精选精编,精益求精,办成精品。之后,又批示:导向正、基调好、高品位、高质量是《新华文摘》追求方向,要经得住诱惑,不可浮躁,扎扎实实办刊物。

事实上,《新华文摘》作为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期刊,在业界具有广泛赞誉,用权威一词来说,并不过分。

专注阅读,提升技能

现在不少同学专注阅读的能力令人担忧。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明确问题方向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对此,除了加强学科教学之外,还应该从语文的功底方面入手,提升其阅读能力。

语文课文普遍使用部编本,但有些老师在对课程理念、核心素养培养、教材选文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可能采用自觉不错的方式、思想进行解读,可能会对学生理解文章造成负面影响。而重读这些文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读,可能会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依旧限于老师的讲解窠臼,而难以爬出坑洞。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学生面对新文章,尝试去分析、建构自己的技能,或者强化较为成熟的阅读技能。最好能够在不同题材、不同写作风格的文章中,学着优化阅读策略,提升阅读技能。提升阅读技能的方法有不少,熟练应用还需要在石头上不断磨砺,也可以让阅读为我所用,达到应用自如。

阅读,让思维跃动

阅读,是让思维跃动,跃动的过程会有思维的拓展,伴随着大脑的困倦、疲惫。有些书和文章,通俗易懂到不用动脑,比如有些社会新闻和评论,在缺乏深度时,在吸引眼球、刺激大脑作用显著,压缩过程,削减细节。读过之后,很少揣摩其细节、事情的逻辑、结论。这样的文章算下来,每天读过 20 条或者 50 条,之后留给大脑的是什么?如同肥皂泡一样,慢慢飘走、破碎,或者转眼就破碎。

那些浅阅读的故事和逻辑,慢慢淡忘,想法慢慢淡去,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可能让你产生了共鸣,但没有产生思考。故事没有积累,观念没有深化,没有拓展,不过是打发时间罢了。

为什么我推荐中学生阅读《新华文摘》? - 天天要闻

心静如水

顺手查阅了高校借阅图书的达人,除了表示佩服自律之外,我很奇怪,中山大学某同学如何能做到一年读书 623 本,如果图书本身有一定难度的话。就算是阅读《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休闲杂志,能创造这样的记录,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阅读,如同奔跑,可能会让你疲惫,同时才会让你肌肉、心肺功能得到提升。如果一场跑步下来,没有汗水,没有心跳加速,何来锻炼的效果?!同样地,在阅读过程中,能激发你思考,或者阅读速度需要显著降低的,可能才是对你有挑战难度的图书、文章?以大多数人的平均阅读水平,《新华文摘》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阅读技能,需要亲历

现在有不少平台提供听书、拆书的服务,号召力在于在较短的时间让你了解一本书。用建构主义的思维看,知识体系构建、技能的提升都需要自己主动参与建构,他人无法替代。如同游泳,方法可能不难,但如何做到协调呼吸、肢体,需要在水中反复体会一段时间才能做好。

为什么我推荐中学生阅读《新华文摘》? - 天天要闻

此中有真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建议在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可能思路不恰当,结论不正确,重要的是经过试错,会逐渐形成对文字、图表、音频、情境的敏锐感知。在缺乏向导的基础上,主动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文字过程中,阅读技能会不断提升。

愿每位读者都能从阅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5万、8万、10万,学位论文为什么越写越长 - 天天要闻

5万、8万、10万,学位论文为什么越写越长

一位同学在论文写作时电脑周围贴满提示2025年6月底,正在读研二的刘艺,学位论文已经写了6万字。而6万字,只完成了她计划的60%。从去年开始,按照新出台的《学位法》,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进行实践成果、其他规定的成果答辩。这对于为学位论文费尽心力的学生而言,或许意味着一种解绑。但绝大...
数字课堂跨越国界,这堂“云课”很精彩 - 天天要闻

数字课堂跨越国界,这堂“云课”很精彩

新华社天津7月10日电(记者尹思源)5G物理网络搭建区、5G应用综合实训区、空中课堂……位于莫斯科国立通讯与信息技术大学的俄罗斯鲁班工坊内,学员们不仅能够汲取最前沿的数字技术知识,还能通过项目实操,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老师们借助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的5G设备,为学员们讲述着前沿的数...
深圳中学梅香学校学子走进社区,践行“社区小主人”使命 - 天天要闻

深圳中学梅香学校学子走进社区,践行“社区小主人”使命

7月5日,深圳中学梅香学校(以下简称“深中梅香”)五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梅林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是社区小主人”主题实践课程。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推进“每周半天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观察、思考、表达和行动。当天上午,学生们在学校集结,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课程...
中高年级孩子学习,还得适量的刷题 - 天天要闻

中高年级孩子学习,还得适量的刷题

学习学习,不能只听课,不做题,只有做题了,才会发现自己到底有没有听懂,有没有把知识点消化透彻了。学习的方法就是听课、做题、再剖析薄弱点、再听课、再做题。只有这样的流程,反复去做,才能把知识点灵活运用。知识比较难的时候,可以从简单的题入手,慢
广联达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 助力马来西亚高校建筑教育升级 - 天天要闻

广联达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 助力马来西亚高校建筑教育升级

在全球建筑行业加速迈向数字化的背景下,广联达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和测量学院达成新一轮战略合作,双方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马在建筑教育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 本次签约仪式在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苏丹易卜拉欣行政大楼举行,学院院长Kherun Nita Ali教授、广联达马来西亚及中东区域总监Joyce Chan Zhai Zye...
高考624! “他在哪上学,我就跟着去哪!”父亲背着儿子12年…… - 天天要闻

高考624! “他在哪上学,我就跟着去哪!”父亲背着儿子12年……

最近,一段拍摄于保山腾冲,长40秒的视频《父爱如山》,让无数网友红了眼眶。视频中,一位父亲背着儿子的身影,承载了12年风雨无阻的坚持,今年高考,儿子钏助毓也以624分的成绩,给了父亲最美的回报。每天凌晨 3 点,钏大哥驾驶着三轮摩托车驶向蔬菜批发市场,找到空位后卸下当天售卖的蔬菜,等待着批发客商。6 点多,钏大...
3名考生拒报清北,反手曝光班主任,谁该为违约买单? - 天天要闻

3名考生拒报清北,反手曝光班主任,谁该为违约买单?

近日,江西瑞昌一高中,3名够清北分数线的考生,拒绝学校、老师、家长劝告,没有填报清北志愿,引班主任老师大怒,解散群聊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填报志愿是高考生的自由,老师没有权力干涉,批评老师为了一己之私,试图干涉是不智之举,吃相难看。媒体也下场猛批,校方吓得赶快出通报,学校和班主任也道歉...
滨州市暑期学生资助热线电话来了! - 天天要闻

滨州市暑期学生资助热线电话来了!

为帮助广大学生和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即日起至9月1日,全市教育系统开通暑期集中受理时段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工作日8:30-11:30,14:30-17:30),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