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的未来,硬件设备需要的几步提升


今年的CES上又出现了很多更好的头戴式显示器,VR、AR、MR的都有,但依然没有出现我们大家期待的硬件设备。

而且在展会上展出的原型机走到量产又是另外一回事,技术上很多可以实现的很难出现在实际的设备中,尤其是消费电子品类的设备,必须要在重量、尺寸、功耗和性能做出平衡。

如今的智能手机都有多个摄像头,甚至有内置用于实时面部跟踪的摄像头,集成更多零部件就需要把功耗调整到适中,太高影响电池,太低效果又达不到。

增强现实未来要走向生活中,必然是用户可以去任何地方使用,尤其是在户外。

现在大部分的AR应用场景依然在室内或者有网络覆盖的地方,而且在4G蜂窝网络的体验感很差劲,所以现在在户外使用AR还有些困难,也有5G+AR的个别案例,还不能够说明问题。

基于图像的定位

基于图像的定位技术就是要突破的一大难题。

现在的AR头戴式设备有一体式和分体式两种,这两种设备都是内置GPS和惯性传感器等实现定位。

最近遇到的一个游乐园+AR导览项目中就遇到了定位的难题,通常是用户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相应的AR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很死板而且受限,在室内倒是可以,但是户外比较复杂,景点多、人流多,现在的AR硬件的图像识别技术会出现很高的错误识别率,没法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

小型化

体积过大依然是现在用户不愿意使用AR设备的最大因素。今年AR眼镜已经可以做到70克左右,虽然离眼镜还有一些距离,但已经大大改善。甚至还有一个解决方案剑走偏锋,直接做AR隐形眼镜。

正如之前提到的,消费电子需要考虑成本和性能的平衡,光学元件的尺寸、电池能量密度、发热量等等,小型化的代价可能是性能的降低。

高通今年发布的AR2芯片是基于可穿戴设备芯片优化而来,预示着AR眼镜往轻量化的方向去发展。

宽视场角

体验过VR设备的用户如果再去体验AR,会觉得视场角很小几乎没有。目前VR设备的视场角普遍在90-110°,相比之下,AR的视场角大概只有30°左右。

如此狭窄的视角,正常人的用眼习惯很难接受,必须要不断移动目光去聚焦,才能大概看清。

所以目前的AR设备里面没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能显示一些基础的文字图片和简单的三维模型。

还是寄希望于云

在云端进行计算、终端设备显示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或许也是对目前无法解决问题的一种寄托。

在5G网络、云计算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为了解决终端设备算力不足、画面显示不够、硬件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上云听起来就是个很不错的方案。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都不再是问题,那时候,我们再来谈谈元宇宙该怎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