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智能手机——iphone,从此拉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序幕。但是,你能想象吗?当年那款操作顺滑的手机内存仅仅只有4GB。
如今,64GB的手机几乎被淘汰,128GB、256GB的容量已经成为标配,512G大小的也不少,深受“内存焦虑”困扰的人们还盘算着换一个1TB的新机。
手机内存为什么总是不够用?难不成真是手机厂商故意为之,只为逼你换容量更大的手机?
手机内存不够用,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经常有人抱怨,买手机的时候以为256G是怎么也用不满的“顶配”,没想到使用体验还不如早期的32G。用没多久,“内存不足”的提示条就会频繁跳出来。
手机内存一旦不足,读写就会变慢。比如当手机内存空闲空间不足10%,不需要手机提醒,许多人也能明显感觉到什么叫越用越卡。
那么,导致手机内存不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客观事实是:手机内存容量的确越做越大,但各种应用软件也“越来越大”。
打开各个手机软件的内存占比,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能轻轻松松达到十几G,一个游戏能让你的手机可用容量一下子少30G,微信、QQ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聊天软件甚至能占到50多G。
很明显,各种APP越来越臃肿了。
一方面,这些APP的确“久经沙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和数据。微信会有越存越多的聊天记录,游戏APP有更多的精美动画CG,社交软件有越来越多的浏览与缓存记录。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化越来越深入,用户需求越来越多,这些APP的功能越来越多。外卖软件可以看直播,聊天软件可以玩游戏,视频软件可以买东西……许多软件都不再纯粹,成为“内容+社交+电商”的综合体,要耗费的内存空间固然更大。
于是,有人不厌其烦地定期清理缓存,有人一定要找到让内存爆满的软件然后一删了之,有人拍不了新照片后“狼狈”地清理相册里的陈年旧照,有人不得已准备另一个备用机给手机减压……当然,有人觉得上述做法都治标不治本,因此选择一劳永逸直接换一个容量更大的手机……
但是,手机内存越来越不够用的背后,真的只是智能手机发展下不得已的结果吗?
用户内存告急,谁在获利?
这背后不能忽略的一大获利主体就是在原软件基础上不断叠加新代码和模型的APP开发商。
不少网友反映,许多APP三天两头更新,“优化没感受到,功能没有强大,倒是越来越臃肿,各种不必要的功能”。
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默许了APP开发者们的行为。他们以当前市面上顶配机作为长线研发和版本迭代的目标机型,他们自己节约了压缩代码的时间成本,却将其转嫁给用户,让用户花硬件的钱为手机软件越来越臃肿这件事买单——换更贵、内存更大的手机。
问题是把手机内存越做越大的手机厂商们可能也并非完全清白。
例如许多用户都很反感的“预装软件”正是手机厂商们的手笔。这些软件一开机就在手机上,预定了大量内存空间,导致手机运行速度降低,有的还会强行推送广告,甚至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虽然监管部门对这种现象已经介入,规定手机厂商预装的APP,除了满足基本功能的软件,其他都必须可由消费者自由卸载。但大部分不太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并没有主动删除预装软件的意识。
预装软件有两种。一种是手机厂商自己的应用,旨在构建自身生态系统,这倒没什么可指摘的。
另一种则是第三方软件,例如经网友反映,华为Mate60Pro开机后一共预装51个软件,其中第三方软件有18个;小米13 Pro预装软件高达58个,其中第三方22个。
这些第三方软件中,既有运营商与手机厂商合作的定制机上捆绑安装的APP,也有应用开发商为了营销推广,在手机出厂前预先“铺货”的成果。
如此,利益链就很清楚了。
一款应用的下载成本在10元至几十元不等,假设手机厂商安排了20个第三方软件,那么意味着一部手机至少要为其赚200元的预装软件收入,而一线手机品牌的年出货量能高达上千万台,由此推测这些预装软件可以为手机厂商带来数十亿的收入。固然有不少用户吐槽过预装软件,但在这么多的广告收入前,一点点抱怨算得了什么。
手机厂商靠第三方软件的广告收入盆满钵满,软件商靠给手机厂商交一点推广费迅速完成推广,两相便利,然而消费者承担一切。如果消费者因为这些预装软件而抱怨内存越来越不够用,手机厂商们也给出了解决方案——买内存更大的手机。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现如今,主流的手机厂商都会给消费者多种选择。以iPhone 15 Pro为例,和大部分手机一样,他提供了128G、256GB、512GB、1TB四种选择。不同容量的手机之间差价明显,高达1000至2000元。
对大部分人来说,128G的内存经常会被提醒内存不够,手机厂商却还是保留了这一选项。看似尊重消费者意愿,实则用内存不够的现实绑架消费者、逼消费者做选择。
因为这意味着手机厂商让消费者自行选择:到底是买内存可能不够的128G版本,还是花更多的钱买256G、512G甚至1TB的版本。也就是说,内存不够用是你消费者舍不得花钱,不是“我”没提供解决方案。
与其说手机厂家逼消费者换手机,不如说他们不能提出一个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的完美的解决方案。
一味地卷内存容量并不是手机厂商的当务之急,如何跳出常规,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下让大容量手机取代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128G手机,才是手机厂商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否则,128G之上有256G,256G之上有512G,512G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大了,手机厂商们已经推出了更大也更贵的1TB,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方案什么时候有个头?
站在消费者角度,为了不被手机的“内存焦虑”绑架,你做出过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