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企在芯片设计领域里,一向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比如,高通占据了智能手机AP、SoC、和基带芯片营收的44%,英特尔、英伟达、AMD掌握着大部分PC和服务器芯片市场,而在闪存芯片领域美光也是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近日美半导体行业协会(简写SIA)开始担忧:美国芯片设计地位危险了。美半导体协会为什么会有此担忧,都有哪些原因呢?
美国芯片设计地位危险?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芯片设计企业就一直是全球半导体的领头羊,其市场份额一度保持在一半以上。但是,2020年开始,这样的优势开始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了。
据美SIA数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美芯片设计相关公司的总营收占据全球46%的份额。2015年,美芯片设计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虽然到2021年只下降4%,但以下降速度来看,SIA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下跌到36%。
为此,SIA表示,这与芯片制造环节相比,虽然丢失的份额不算大,但是进一步下跌,或让美国芯片设计地位面临动摇的危险。
当然,美SIA的担扰并不无道理,近两年,老美的行径确实不当,能引起其芯片设计市场份额下降,因素会有很多。
或许离不开这些原因
首先,世界各地都在布局半导体,芯片自研潮来袭。
由于老美多次修改芯片规则,让不少国家和地区,看到了其“不善”的一面。因此,为了摆脱美系技术,各国、各地区开始拨预算、出政策,积极发展本土半导体。
比如,欧洲17个成员国成立“欧洲芯片联盟”,宣布3年内投资1450亿欧元建立“去美化”芯片产业链,近日还同意了一项450亿欧元的芯片生产计划。韩国计划未来5年对芯片产业链投资340万亿韩元,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印度已出台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吸引芯片巨头来印设厂。
而针对老美修改芯片规则,国内科企也纷纷开启了自研之路,如小米、OPPO自研GPU,华为全面入局半导体领域等。不仅如此,在芯片设计方面,中企一直在大力推进RISC-V指令集,其中包含80%的贡献都来自中企。
这些都因老美擅自修改芯片规则,激起了各地科企想要摆脱美系技术的决心,就会有更多新型芯片设计企业与其竞争。
其次,老美为了打压他人科技发展,采取的是脱钩锻炼的政策,当然也是在割裂自身市场。
众所周知,老美修改芯片规则,主要是针对华为等中企,限制其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巩固自身的芯片主导权。为了达到目的,它约束了高通、英特尔等美企,以及含美技术的台积电等代工企业随意出货。
但是,它却忘记了毕竟规则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多美系芯片企业不能随意出货,自然也会失去客户订单的支持。因为,国内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且美芯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都蛮大的,被老美限制出货,等于是割裂了广阔的芯片需求市场。
市场被割裂,营收自然也会有亏,2022年美芯片厂便集体“暴雷”,包括高通、英特尔、AMD等巨头均遭遇“股价暴跌、业绩不及预期”的双重打击。截至2022年11月,约有30家美芯片企业下调了收入预期,而在美上市半导体企业的总市值“蒸发”了超1.5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万亿元。
市值腰斩意味着,美芯企业后期研发投入肯定减少,而老美芯片设计一直能保持领导地位,与其高额研发推动技术创新相关。如今,主动割裂相关市场,导致市值、营收下跌,长期以往,美芯片设计的创新性也许会受到大影响。
最后,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加快,也会影响到半导体格局。
在硅芯片方面,老美的技术一直领先,但是,它就是凭着核心技术掌握在手,才敢多次修改芯片规则。因此,为了摆脱这种技术卡脖子,除了追赶他们的技术,还可以从新技术、新材料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我国科企在量子芯片、光芯片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国内首条“多材料、跨尺寸”的光子芯片生产线已在筹备,预计2023年建成并投入生产。近日,合肥量子芯片产线上,加入了一台NDPT-100损探针电学测量平台(无损探针台),可准确无误地识别量子芯片的质量优劣,大大提高量子芯片的良品率。
在后摩尔时代下,需要科企在新架构、新技术、新材料上进行探索,新技术也给了追赶者机会,创新空间很大。当然,这些新技术研究,美企并不占优,新半导体的格局自然会有大变数。
结束语
其实,总结来说,这一切的变化,除了技术极限问题,余下的恐怕都是老美自食其果的原因。如果,它不是那么的“霸道”,不随意的限制他人发展、割裂市场,相信,美芯企业会走得更远点。
长期以往下去,估计美芯片设计地位确实危险了,被动摇甚至被取代都是有可能的。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