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的苹果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个是拥有“智能手机中最快的芯片”,足以支撑在拍摄方面的一些小飞跃;另一个就是相比上一代iPhone系列的发布价格,不但没涨价,反而降价了。
最新的A15芯片,虽然在发布会上没有透露太多信息,在性能方面,也罕见地没有跟上一代A14比较,而拿竞争对手来比较,号称“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快 50%”。以往苹果在CPU性能不及高通的时候,尚且敢于一再打破价格天花板。为什么现在拥有“最强芯片”了,反而没有涨价的底气呢?
关于iPhone 13系列的降价,有各种猜测;也有因此而引发的对科技创新的悲观,对消费市场、乃至对经济的担忧。
降价猜测1:汇率
iPhone 13系列的美元发布价相比前面两代并没有变化,但人民币发布价却是肉眼可见的降价,所以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汇率问题。
iPhone 4问世以来的这11年里,人民币兑美元一直都稳定在6~7的区间,所以苹果基本不管汇率的问题,反正今年吃点小亏、明年占点小便宜,平均下来就是稳定按6.5的汇率赚人民币。
但现在大趋势发生了变化,数字货币的加速推进,意味着人民币不再想以美元为锚,要在中长期升值的过程中提升国际货币地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是说,这两年汇率从7升到接近6之后,后面大概率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跌回7,而是至少稳定在6的时代,甚至要打开5的时代。
对于苹果这种成熟的全球业务巨头,汇率因素一定会重视,而且经验丰富。假设未来一年汇率重心从6.5升到接近6,那么新苹果普遍5~8%的降价幅度,就正好对得上。
有显而易见的、正当的降价理由,那么降价就意味着销量增加。在全球几家独大的手机市场里,销量增加还意味着能抢夺宝贵的市占率。
降价猜测2:税收政策错位
在苹果官网买过手机的都会有印象,售价里面有标明“含增值税及其他法定税费”,而只要稍微算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主要就是13%的增值税,“其他法定税费”几乎可以忽略。
“含增值税及其他法定税费”这一项在苹果的美国官网和香港官网都没有的。因为美国和香港都是征直接税(各种所得税、利得税)为主,没有采用增值税税种,他们认为这个税种对消费者不公平,因为企业会把增值税直接加到售价里,由消费者承担。
但客观来说,即使转换成企业所得税,企业同样会把税负转嫁加到售价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谁承受更多的实际税负,只取决于哪一方更强势而已,跟税种的形式根本没关系。增值税倒是能在售价里一眼看清有多少,反而企业所得税转嫁到售价里,那样更不透明。
题外话了,回正题。
对比一下港行和国行的售价,你就会发现港版iPhone价格里虽然没有增值税,但是相比于含增值税的国行售价,正好就是少了10%左右的关税。(这也正好印证了前面的结论)
我国从两年前就把最高档增值税从16%下调到13%,现在还是处于宽财政周期,即使不继续减税,至少是不可能整体加税的。
而美国方面,对企业的加税虽然还没最终定下来,但这只是早晚的事情,而且一定不会很晚。这就是中美税收政策的错位。
前两天美国最新版本的加税方案提到,要把最高档的企业税率从21%提高到26.5%。所谓最高档的企业税率,是适用于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公司,苹果毫无疑问就是这一档的。
苹果手机一年发布一次,并不是一天就卖完的,这是得卖一年的。所以必然会考虑不久后加税的影响,会把加税部分转嫁到产品价格里。iPhone的美元售价不变,售价里的税负比例增大,所以实际上,iPhone 13是真的降价了。
换算到咱们这边的国行售价,由于里面的税负比例没有增加,所以售价就要相应下降。
个人看来,两种猜测都各有站得住脚的道理,其实没必要非得分出个对错。因为聪明的库克,就不能两方面的问题都想到,最后才决定降价的吗?
iPhone 13系列的降价,意味着手机的技术创新已走到尽头?
虽然有正当的降价理由,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悲观情绪,让人觉得至少在手机这个代表性的科技产品上,技术创新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了?
事实上,从iPhone 4以来,苹果就基本保持着隔代创新的节奏。例如4是创新,下一年的4S就是完善;5是创新的一代,下一年的5S就是完善为主……
这种节奏到X的时候开始放慢:X是创新的一代,XS是完善为主,11的PRO系列只是机型上的创新,而底层技术依然只是进一步完善,所以iPhone 11一直号称是“性价比之最”。
iPhone 12又是底层技术创新的一代,而iPhone 13只是以完善为主的一代。以往苹果手机每一次突破价格天花板,都发生在底层技术创新的一代,而作为完善的产品,价格一般都会与上一代持平。
所谓的“底层技术”,主要就是指芯片制程工艺,A14用的是5nm处理器,A15用的还是5nm处理器,即使多几个核心、比竞争对手快一大截,也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5nm的极限。
底层技术没突破,做再多的优化和完善都没有涨价的底气。芯片制造的摩尔定律放慢了,苹果的优化技术再好,也不得不跟着放慢突破的节奏。这也是为什么昨晚讲半导体逻辑的时候,把晶圆制造环节定义为半导体行业的核心资产。
所以并不是手机的技术创新走到尽头,只是被底层技术摩尔定律放慢而限制了节奏而已。
这里顺便聊聊为什么苹果的芯片能“比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快50%”?
贸易战帮苹果干掉了高通?
贸易战,以及后面的科技战,不仅让咱们的华为很难受,也让美国的高通很难受。打到最后,高通简直是哭着求白宫允许他们卖芯片给我国。说起这事情,其实芯片不是他们制造的,高通只是芯片设计公司,他们设计好了,还得让代工厂帮他们做出来。
高通虽然极其优秀,但不是处于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所以也没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苹果与高通最大的不同是,他虽然也是做设计芯片,也是需要台积电帮忙制造出来,但他的芯片是自己用的;而高通的芯片只是卖出去的,最大买家还正是我国。所以一个贸易战就把苹果与高通的差距狠狠拉开。
研发投入虽然只是沉没成本,但是对科技企业而言,特别是竞争激烈的巨头之间,那简直就是企业的命脉,也是决胜的关键。别看高通即使2018年巨亏,也保持每年50多亿的研发费用,好像在研发投入上没受什么影响?对比一下苹果就会发现差距在什么时候开始拉开:
由于没有受到那两年的巨大冲击,苹果的利润能支撑他保持每年增长15%左右的研发费用。在吸纳高端人才方面,显然就是此消彼长的格局。几年下来,苹果芯片的性能不但反超高通,甚至距离逐渐拉开,而且这种距离,高通已经看不到能重新缩小的希望……
对消费市场的担忧
如果以美东时间计算,就在发布会的同一天,我国还公布了一个很“悲观”的数据——反映消费市场景气程度的重要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远低于预期,而且刷新了近一年来最低的同比增速。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让市场突然对今年剩下这几个月的经济非常担忧,特别是对消费股,甚至形成新一轮的恐慌。有KOL已经看到年底,认为至少要到明年,社零数据才会好转,消费股也要到明年才有希望复活。
但只要仔细去剖析一下社零数据,好好观察一下社零数据跟消费股的关系,就不至于这样盲目悲观。这方面我们周末再细聊。
今晚就先聊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