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故事(连载)
王万顺 编著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书中包括有“天之道”与“民之故”。《周易》与史学的渊源特别深远,之中的卦爻辞多是一些具体的事件或现象,如祭祀、狩猎、战争、司法刑狱、畜牧、农业、商旅贸易、社会生活、远古史说等,而从这些事件或现象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中,来说明吉凶祸福。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晰《周易》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周易》在古代自然、社会与人文实践中的卓越智慧,笔者编写了《周易中的故事》(十篇连载),以飨诸君。
第九集 田猎
《周易》第三十六卦《明夷》九三爻:“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狩:指狩猎。大首:指首领。疾:指急切。意思是说君主在光明受阻的情况下,到南方去巡狩,获得大首领。不要操之过急,要坚守正道,持之以恒。
《周易》第四十卦《解》卦九二爻:“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田:指田猎。狐:指狐狸,比喻以谗言陷忠的小人。黄矢:指黄色的箭头,箭头比喻刚直。意思是说田猎时捕获许多只狐狸,又得到了象征美德的黄色箭矢,保持这种品德并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飧之上,茯之,无不利。”隼(sun)为鸷鸟,即今之鹗,墉为城垣,此为古代故事:有某国某公曾射华于城垣上,射中而获,自然大利。主望事顺利,讼和,婚成,出行吉。
田猎文化历史悠久,在田猎工具和田猎方式等方面商周时期就很广泛。田猎是人类所共有的一项古老的文化活动。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国从先秦时期的田猎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表现出一定特征。夏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田猎活动。夏代田猎活动的见于《尚书》,说太康“盘游无度,败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夏代君主太康在洛水附近田猎达三个多月而不理朝政,结果百姓无法忍受,拒绝其回都城,太康的五个兄弟创作《五子之歌》进行控诉,指出“外作禽荒未或不亡”。据先秦文献记载,把田猎看成统治者的一种游猎活动。如《尚书·无逸》中周公将商王们的田猎说成是“游田”,认为这是商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十集 商旅贸易
《周易》第五十六卦《旅》六二爻:“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次:为“客舍”,说旅行到了客室,带着他的财物,有奴仆照顾,能坚守正道。
中国古代历经几千年的商贸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建立起中国古
代的“商贸文明”。《周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一记述生动描绘了早期商品交换的场景,即交易的场所——市。原始社会晚期,神农氏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进行互相交易,之后商贸业不断发展。《周易·乾·彖传》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都拿出各自的物品进行交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且得以安逸。《周易·豫·彖传》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说人们发展商贸应该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古籍《尚书·酒诰》记载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是说殷人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
【全集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