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那个做手机的OPPO也要造车了?

近日,据36氪报道,OPPO集团也已经在筹备造车事项。该公司CEO陈明永在最近两周已经会见了宁德时代中国乘用车事业部总裁朱威,也带队拜访了中汽研等机构。



之所以用“也”,是因为三月末在隔壁友商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小米将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进入造车领域,而华为也从软硬件等系统级层面切入汽车赛道。作为手机行业的又一位即将造车的新玩家,OPPO的快速跟进在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尽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但据IDC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手机出货排行榜中,OPPO跌出前五,沦为“其他”。同时OPPO转型高端也不顺利,IDC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中,OPPO仅占有2.6%的市场份额,与苹果华为40%以上的份额存在巨大差距。



而在手机品牌们都在抢占的IoT领域,2019年初,OPPO才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宣布入局IoT业务。相比之下,小米、华为早就提出了以手机为中心的“1+X+N”战略,并推出了各类智能硬件,抢占市场空间。群雄逐鹿之下,OPPO也失去了IoT业务的最佳发展期。


可以说如果继续在手机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OPPO的竞争力已经捉襟见肘。或许是为了不再犯业务上的战略失误,这一次他们选择紧跟趋势,与华为、小米一同加入造车大军。


这一次OPPO的速度比较快,决心也很大。



去年投资了上海纵目科技,这是一家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公司,而目前已经进入投资协议阶段。此外,OPPO还与上汽集团零部件公司零束的SOA架构项目进行了沟通,希望手机的摄像头防抖技术应用在汽车座舱拍照和人脸识别中。另外,OPPO也与理想汽车进了沟通,希望引进其手机蓝牙钥匙。


在相关人才方面,OPPO已经吸纳了自动驾驶、算法方面的软件工程师吴恒担任软件部副总裁,同时,此前在小鹏汽车任职的郭彦东也加入到了OPPO团队担任首席科学家。



而就专利层面来讲,OPPO目前的专利中已经有涉及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通信、感知、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了。此外,不久前OPPO所申请的“防撞提醒”、“车辆控制”、“车辆定位”、“测距方式”等四项专利也被曝光了出来。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些“半路入局”的企业最终都能造出一辆智能汽车?或者说能否真的实现汽车的市场化?其实还是困难重重的。


比如大家都能看到的,隔行如隔山的问题。


就电动汽车本身来看,且不说在零部件的数量上要比手机等数码产品多出太多倍,就以电动汽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来说,对于没有一点技术积累和经验的绝大多数手机厂商而言,无疑是如同一张白纸。



当然,通过采购成熟的三电系统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可“拿来主义”终究不是王道,除非在别的方面你能够特别优秀,比如智能座舱或者是外观等等。同时,即便采用收购的形式,电动汽车也并非只有三电系统,车辆的安全、车辆的人机工程学、车辆的各部件之间的匹配、底盘的调校等诸多领域。这些从零开始的品牌一定逊色于那些传统车企,甚至是已经站稳脚跟的新势力。


当然,我也承认OPPO本身的优势,比如其最擅长的操作系统、软件优化等领域,这些技术与未来的智能汽车显然是有共通性的。OPPO可以通过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在通过为智能电动汽车提供相应的技术的同时,使自己的技术能够在汽车领域得以延展。



比如作为手机领域的“线下之王”,OPPO以及vivo线下网点布局遍布中国,覆盖到中国从一二线到五六线甚至更偏远地区,在渠道和控价方面,OPPO始终有自身的一套独特打法,一旦布局汽车领域,那么在线下渠道方面,OPPO将具有不小优势。


不过总而言之,汽车产业极其复杂,想做与做好是两个概念,只有足够专业才能为市场与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加之目前汽车行业还处在巨大变革当中,贸然进入自己并不擅长甚至毫无经验的造车领域,OPPO要走的路还相当的艰难。


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我乐于看到更多强势的品牌、更多新生代的力量杀入市场,把水搅浑、搅活,能将汽车行业推向另一个高度,只希望这些后来者,不是为了分羹而分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