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小米SU7爆燃事故调查结果还未明了,这就又再次出事了!
在高速公路上直接失控,疯狂提速,撞向路障。
车主当场被吓懵,表示再也不敢相信智能驾驶了。
然而真正让网友炸锅不是这次事故,而是售后的回复。
小米汽车再出事
小米SU7爆燃事故,还在调查中。
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对于已经丧命的当事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悲剧。
同时也让“智能驾驶”成了热议的话题。
有的网友表示虽然现在汽车带了智能驾驶。
但是智能驾驶不代表完全驾驶,驾驶汽车的主体还是驾驶员。
与之相反的意见是,智能驾驶作为一个驾驶辅助工具。
那么当车辆遇到危险时,应该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
而不是在遇到事故时,就把车辆的控制权还给驾驶员,进行“甩锅”。
然而就在这次事故之后。
小米汽车又出了一场新事故,整个过程让人看了惊心动魄。
根据4月2日的新闻报道。
这次事故的车主起初并没有开启智能辅助驾驶。
一路驾驶都是非常的正常。
后来在半路上,汽车自动提醒可以开智能辅助驾驶。
车主没有多想,毕竟开高速还是挺累人的。
有智能辅助驾驶的帮助,自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于是车主打开了智能辅助驾驶。
没想到想象中的放松还没享受,却把车主吓得一身冷汗。
车子突然不受控制,疯狂提速到了70公里每小时。
高速下的车子撞向了竖立在路面上的路桩。
然后紧急刹车,才停了下来。
从车子的监控视频来看,该车的确是在提速后,连撞了七八根路桩。
从这些路桩上压过,同时车速也在逐渐降低,直到停止。
只是新闻里并没有讲清楚是车主自己踩的刹车,还是智能驾驶控制的刹车。
在讲述这一段过程中,车主的声音有点颤抖和哭腔。
看来被吓得不轻,毕竟前面那场事故热度那么大。
这时候遇到这件事,肯定会感到害怕。
那么这场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
评论两边倒
在事故发生后,车主联系了小米的售后客服,想要搞清楚这件事。
而小米给出的回答是,因为车主购买的车型属于基础款。
并没有安装激光雷达,所以无法识别路障。
有些网友对客服的这种回应并不买账。
觉得这属于汽车售卖时的过度营销。
那么少一个激光雷达差别就这么大吗?
没有它,智能驾驶就是无法躲开了障碍了吗?
激光雷达能够探测到汽车周围的各种物品。
还能帮忙测量汽车和其他物品的距离。
探测的距离也比较远,可以达到500米。
提前探测到障碍物,这样子有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而这款车型和爆燃事故中的车型都属于标准版的。
从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
这款车的确是没有激光雷达,但是还有超声波雷达。
这款雷达的价格低一些,但是也能测距。
不过探测的距离就比较短了,最远也就3米左右。
所以在倒车这样的场景中最多被使用。
有网友就表示自己在驾驶汽车的时候,就发现车辆是无法识别的锥桶的。
既然不了解自己车辆的性能,就不要去使用,这样子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在小米爆燃事故后,有博主专门驾驶小米汽车进行了测评。
他驾驶的是带激光雷达版的。
在高速巡航下,这款车是能够成功识锥桶,并及时调整车辆躲避。
还有网友指出车主是错误地把领航系统当做是全智能驾驶了。
领海驾驶虽然能在没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驾驶,但是它还只是一种辅助驾驶。
自动化的级别比L2高,但是还没到L3及以上的高阶驾驶。
像武汉市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级别是在L4。
这样的级别也不是完全不会出问题的,更别提领航驾驶了。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误区。
一听到带“智能”两个字,想到的都是汽车可以完全自主操作。
但是往往忽略了另外的两个字“辅助”。
不过客服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车辆会自己疯狂提速。
虽然小米汽车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
但是却能识别交通标识的,应该自己能控制在标准速度之内。
事故后,小米汽车售后为车主提供了全面的检查服务。
驾驶安全无小事,希望能找出问题所在。
车主对于小米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
但是她自己也后怕,表示自己以后真的不敢再信任辅助驾驶了。
“方向盘还是握在自己手里安全”。
这对于很多司机来说都是一种提醒。
多地出现警示标语
在3月29日事故发生后,正好又赶上了清明节假期。
不少人会选择自驾出行,高速的车流量肯定会加大。
然而不少网友发现,在各地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智能驾驶的警示标语。
提示大家对该功能还是要慎用。
有的甚至直接打出了“智能驾驶只是辅助”。
此前一直出现过因为开智能驾驶的事故,但是真正被注意的还很少。
如果不是这次的事故,也许还有很多人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为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接连发生的事故也敲响了警钟。
无论是技术局限还是人为误判,安全始终是驾驶的核心。
正如车主所言:“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最安心。”
说到底再花哨的科技配置,也比不上平平安安到达目的地实在。
参考资料
河南都市频道,2025-04-03,《小米车主上高速开辅助驾驶,加速撞上路桩后紧急刹车》
上观新闻,2025-04-06,《小米SU7事故后,多地高速提醒“慎用、勿用辅助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