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新能源车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行驶中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造成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根据小米官方4月1日发布的调查报告,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模式下,车速116km/h。在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系统发出减速提示并开始制动,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最终仍以97km/h的时速撞向护栏。那么在这场事故中,到底是技术漏洞还是人为失误?
我们先从小米su7搭载的noa系统上看!从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车辆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启动了减速程序,但施工路段因改道至逆向车道,导致车道线混乱。尽管系统发出警报,但驾驶员接管时剩余反应时间不足,最终转向幅度(左转22度后右转1度)未能避开障碍。这里面,小编有两个疑问,第一,施工场景中临时路障和改道标识是否被noa准确识别?第二,系统在紧急情况下是否给予驾驶员足够的接管提示时间?而从相关业内人士给出的解释,当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对非标道路的适应能力有限,所以此次事故可能暴露小米智驾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水土不服”。这样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技术漏洞?当然,这也只是小编个人的猜测,不具备官方意见。
当然,除了车辆的技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人为因素,比如驾驶者超速,应对紧急事件的经验不足。事故车辆在碰撞前时速仍高达97km/h,远超一般施工路段限速(通常为60-80km/h)。尽管小米强调驾驶员已接管操作,但在如此高速的行驶中已经难以挽回局面。
而在撞击后,假设有人生还,那么及时抢救是不是还有希望呢?巧的是碰撞后,事故后车门因断电无法打开,阻碍救援。而后车辆迅速起火,最终烧毁车头。虽然小米未直接回应电池问题,但事故场景与新能源车典型电池热失控特征高度吻合,这里小编就不再赘述了,因为已经有太多撞击着火事件了。值得关注的是,小米在2023年申请了一项“车辆碰撞应急处理系统”专利,旨在通过快速切断电源降低起火风险,但该技术是否应用于su7尚未明确。
也就是说在此次撞击事件后,两个问题,需要后续调查,第一,车门为何打不开,是因为拉手不在常规的位置区么?导致用它的时候,无法及时找到。第二就是上面说的电池撞击着火的问题了。因为涉及到专业比较强,小编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所以综合来看,此次事件,有人为因素也有技术因素。l2级辅助驾驶过度营销导致越来越多的小伙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客观环境是不具备辅助驾驶的条件。所以就现阶段来看,还是要理智的对待驾驶辅助。另外老生常谈的两个问题,为何电池撞击着火,为何车门断电后打不开。与其说是给小米su7的警示,还不如说更是给整个新能源汽车的警示,希望主机厂能够认真对待此次事件,莫让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