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说起李叔同想必很多人会陌生,但提到他另一个名字“弘一法师”,或许都会恍然大悟,关于他才子的评价已经流传了将近百年。这位得道高僧的生平跌宕起伏,也造就了不凡的心性、头脑。那么,在他面临生命凋零的时候,究竟如何坦然面对的呢?

01

弘一法师自幼生长在天津的富庶人家,祖上靠经营贩盐生意发家,成为了远近有名的大户。不过李家同样注重对子女后人的教育,以严苛方式对待,到了弘一法师父辈那一代,父亲已考取清朝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高官,并将家业进一步壮大,一度被誉为天津巨富。足以可见,弘一法师的童年锦衣玉食、令人艳羡,至少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心思学习五花八门的技艺。

弘一法师与佛门的缘分,其实在他幼年时就已经结下。原来,他们一家人几乎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要坚持念佛诵经,弘一法师在一旁听着听着也不禁沉浸其中,摇头晃脑学习着大人的样子。

到了上学的年纪,弘一法师进入书院求学。别看他年纪虽小,却身负过人的才干,每逢写作都才思如泉涌,觉得纸张金贵、格子稀少,于是在一格中改写两字,在师生中获得了“李双行”的名号。原本老师想责备他违反规矩,可通读全文后惊讶地合不拢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少年可以写出的佳文。

02

除了学习之外,弘一法师涉猎广泛,尤为钟爱戏曲表演,一有空便到戏园听戏,是远近闻名的铁杆票友。他表面上不务正业,实则对先进思想充满渴求,致力于传播与广大学子,先后成立了“沪学会”、“春柳社”等团体,并开创了我国近代话剧的先河,亲自扮演过“茶花女”,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在封建时代看来,弘一法师此举简直不可理喻。但世俗的偏见,并没有打击到他的内心,反而成为了激发灵感的源泉,创作出来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为了追求精神的净土,弘一法师将其视作终生的理想目标,直到1916年他看到了“断食”,往日对佛法的记忆再度涌上心头。或许,他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机缘,不久后便立马宣布剃度出家,了却凡间的一切牵挂。

对于妻子和儿女,弘一法师也未曾有过亏待,将前半生的积蓄全部留给他们,自己一身清贫游历天下,到各个寺庙中修行。作为天才,弘一法师不仅对修行得心应手,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创造了《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

03

在他出家以后期,妻子和儿女为祈求弘一法师回家,跪在门前久久不起,弘一法师见状也没有丝毫动摇。或许在外人眼里看来他是残忍的,但不能否认,他为弘扬佛法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了撰写文章、参悟真理,弘一法师进行极为严苛的修行历练,也在不知不觉间摧残自己的身体。

到了1942年,弘一法师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就连正常的打坐念经都难以长时间支撑。亲友劝告过他,早日接受医院治疗,按时吃药,却被他一口回绝,认为生死轮回乃是不可违背的规律,应当顺其自然。

眼看着病情一天天恶化,弘一法师的身体就连医生也无力回天,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对于死亡,弘一法师并不畏惧,他唯一牵挂的,就是自己最得意的后生妙莲法师,将自己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对方身上。

圆寂前,弘一法师将妙莲法师叫到身边同吃同住,把自己所写的讣告、遗嘱等等都交给了他,详细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七日后,弘一法师圆寂的消息传出,诸多高僧、友人为之落泪。妙莲法师也在短短七日内,领会到了更深层次的佛法理念。

结语

弘一法师的一生无比洒脱自由,他尝过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最终才在现实中顿悟真理,在艺术层次上创造更高的境界。虽然他已离开人世数十载,可他的精神财富将得到歌颂、传承,滋养着后世的年轻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