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达多:率500僧人叛教,为何仍能被授记成佛?

致使到今天,印度仍有约500万苦行主义者,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或长期断食,或在太阳底下曝晒,或在冰天雪地中静坐,或在大火炉边烘烤,甚至躺在布满铁钉的床上,或赤脚走在通红的木炭上。有的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式一辈子,有的在某个洞穴中打坐再也没有出来,有的举起一只手臂几十年不放下,以至于手臂完全坏死状如枯木。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对肉身的摧残来达到精神的解脱。

印度的苦行主义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对各宗教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陀在创立佛教之前也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苦行。他剃除须发,有时穿着又破又赃的粪扫衣,有时披着树皮或荆棘,每天只吃一点森林中的树籽,睡在墓地,或睡在摆放尸体任其腐烂的寒林中。他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但仍然觉得没有获得解脱。他于是放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中洗了个澡,接受了牧羊女供给的糜乳。后在一棵毕波罗树下结跏趺坐,终于获得自证的觉悟而成了佛。

佛陀在世的时候,僧团内就一直存在着一个苦行派。他们的代表就是佛的弟子大迦叶(se),还有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后者主张的苦行程度远远超过前者。

在佛陀的晚年,僧团就是否要遵严苛的苦行产生了严重的分岐,导致“提婆达多反佛事件”,造成了佛教僧团的分裂。

提婆达多,梵语Devadatta,意译为“天授”,是释迦牟尼叔父的儿子,阿难的胞兄。他长相英俊雄伟,力大无穷,他在修行上非常精进,曾经“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但后来却成了“五逆罪人”,犯下了杀比丘尼、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大罪,被判定为下无间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但后来在大乘佛经中,他却获得了反转,他的前世甚至成了佛陀的导师,从大反派一跃而成了正面人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佛陀的晚年,他已很少再过问僧团事务,而是交由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上座弟子管理。由于外道如耆那教主张苦行,吸引了很多信众,提婆于是向提出佛陀提出,佛教弟子应当坚持五项苦行:

一是终身穿粪扫衣。所谓的粪扫衣就是从垃圾堆里扒拉出来的破布条拼接而成的。

二是终身乞食,不得接受请食。居士邀请僧人到家中吃饭也不行。

三是终身不吃盐,不吃任何能刺激味觉的东西。

四终身住在野外,不能住他人的屋檐下。

五是终身不吃鱼、肉、血味、以及乳嗠等。

由于印度的苦行传统,提婆婆达多的主张吸引了很多人。在僧团内有了很多信众。当时佛陀的常随弟子有1250人,其中就有500人赞同提婆达多的主张,没有常随的弟子尚未计算在内,这对佛教来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现在的汉传佛教也是禁止吃鱼、肉、血味的,或许觉得提婆达多的主张并不算太过分。出家人不就应该这样吗?但是早期佛教并不反对肉食,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不能挑挑拣捡。现在的南传、藏传也没有禁止肉食。

那么,提婆达多有什么错吗?有些人认为不许吃盐太过分了,会造成大脖子病等等。其实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提婆达多认为:僧人只有严格遵循这五条禁令才能修成正果。佛陀认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解脱,虽说苦行对某些人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把苦行当成了必然途径,认为非如些不可,那就成了“戒禁取见”。一旦形成这种执见,就会对解脱构成一种障碍。所以佛陀没有接受提婆达多的主张。

由于没有得到佛陀的支持,提婆达多便带着他的500信众出走了。他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组建了独立教团,自称“佛陀”,受到摩揭陀国太子阿阇世的供养。他曾教唆阿阇世幽禁其王父频婆沙罗。据说提婆达多曾假装忏悔而回到佛陀的身边,他在自己的指爪中置毒,想在顶礼佛足时毒害佛陀,结果弄破了自己的手指,导致毒发身亡。

但是,提婆达多去世后,他的教团并没有解散,而是传承了千多年,甚至比佛教在印度的传承时间还要久。公元400年左右,法显大师到印度取经时,曾遇到了提婆达多的信徒,他们尊奉提婆达多为教主,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就是提婆达多。此时离佛陀时代已有900年。

公元635年左右,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时,也再次遇到了大量的提婆达多信徒。

公元11世纪后,佛教退出了印度,而提婆达多的教派却与耆那教合并,在今天的印度仍然有他们的身影。可见这个从佛教中分离出来的“苦行派”有多顽固,生命力有多顽强。

其实在早期的僧团中,除了提婆达多这个极端苦行派,还有一位主张苦行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大迦叶。但大迦叶只是自己行苦行,并不强求别人,也没认为非苦行不得解脱,所以他得了佛陀的赞赏,让出自己的半个座位给他坐以示尊重。所以,佛陀并不反对苦行,只是反对把苦行当作必然的修行途径。对于定力不深的人来说,苦行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这也是印度的苦行主义长盛不衰的原因。同时也是后来提婆达多得到平反的原因。

因为苦行主义根深蒂固的缘故,提婆达多的信众非常难以转化。

既然转化不了,那就和解吧!

在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中,提婆达多的形象逐渐改变,慢慢地从反面人物转换成了正面人物。在《佛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佛陀曾派阿难到地狱去“探监”。

地狱的看守者问阿难:您要找哪一位提婆达多?这里关着无数位名叫提婆达多的人,因为诸佛成道时都伴随有各自的提婆达多。

阿难说:我要找的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

看守者:哪位佛陀的堂弟,他们都是诸佛的堂弟?

阿难: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看守者这才将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叫了出来与阿难相见。

阿难对提婆达多说:是佛陀派我来看望你的,佛陀想问你在地狱里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忍受?

提婆达多说:我在地狱之中有如享受三禅之乐,没有任何苦痛,因为我身前的行为是在帮助佛陀开方便妙行……

再后来,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提婆达多甚至成了佛陀前世的导师,他给佛陀讲授了妙法莲华经。提婆累世的恶行都是为了成就佛陀,助他教化众生,他以自己的恶行来配合佛陀的“应机说法”。在《法华经》中,佛陀也授记提婆达多无量劫后当得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