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与鲁智深》

五台山金顶

相传文殊菩萨在中国观光游览,来到了五台山,感觉这里和佛祖修行的灵鹫山极其相似。便将这里作为他传经化民的殿堂。开始在这里做佛事,设道场。

文殊菩萨是佛祖的大弟子,又是代表智慧的菩萨。所以深受海内外佛家弟子的崇拜和敬仰,五台山自然也就成了佛教的圣地。

来这里的修行人,都必须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文殊菩萨

鲁提辖由于拳打镇关西,受恩人的指点,度入法门。拜在智真长老门下,取法号智深。从此,佛门里多了一尊行侠仗义神,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出了一位有血有肉,备受民间喜欢的和尚好汉。佛门也有了别样的光环。

鲁智深与金氏父女

五戒中,鲁智深有三戒难持。他曾是光鲜的公务员,管着一地的平安,歺歺有酒。虽被逼落发为僧,但骨子里那个显活的鲁提辖仍在。

他是有命案在身的逃犯,打死了镇关西,杀生对他来说,已无所谓。

但凡吃公饭的,都是靠嘴吃饭,一流的口才。不妄语,就等于禁了他的话语权,谈何容易!

就这三样,普通人也难为之,别说是铮铮硬汉鲁智深了。

五台山寺庙

鲁智深在五台山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和德高的智真长老能说上几句话。别的师兄师弟不是惧他,就是辟他,很少和别人有共同语言。这样就更增加了他奢酒的习性,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几次醉酒呈威。也为他离开五台山种下了祸根。


大闹五台山

大闹五台山后,受智真长老举荐,鲁智深便离开了五台山,走上了行侠仗义的人生长路。鲁智深虽然人离开了五台山,但他仍是僧家打扮,也尊智真长老为师。实际上,他仍是一名五台山的游僧。

由于后世对水浒传的传扬,鲁智深也为五台山增加了不朽的光环。

倒拔垂扬柳

从鲁智深后来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鲁智深离开五台山

的真实原因:

虽然鲁智深命中注定为僧,但因守不了清规,所以只能做一个游方僧人。

从鲁智深所为的大事看,都是无利己性的。而佛家的经规首先是修行,修行就是利己,这不附合他的秉性。

对于外界的事,佛门是以从善开化,超度罪逆等进行劝世。而鲁智深则认为对于罪恶深重之徒,必须用武力征服。这两者也是格格不入的。

直到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坐化,都是尊照智直长老指化。由此可见鲁智深心系五台山。是一名身在五台外,心归五台山的游方圣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