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游方和尚,当面教训我,给我说定而生慧的奥秘,醍醐灌顶

我记得有一年,我那时候对佛学修行很有兴趣,特别喜欢去山里寻访高人。后来去的多了,我自以为掌握了一些佛法修行的秘诀,就开始自以为是起来。

于是我就很长时间没去山里找高人学习了。这一不学习,就生疏了。

那年,我很喜欢在别人面前嘚瑟我懂的一些佛法知识。很喜欢谈地天花乱坠。

有一次,我参加朋友的茶席聊天,在一个很安静的郊外净室,那天我跑过去找他喝茶,却发现那里坐了一位年轻的和尚。

朋友介绍给我说:这位法师,是云游游方的,刚刚认识,结缘请进来喝茶。

我一看那和尚,年纪很轻,我一下心里就觉得他应该是个初入佛门的僧人。便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于是坐下来一顿吹,说佛法说的天花乱坠。

说了大概三四十分钟,年轻法师一直没有做声,很礼貌听我说话。我朋友也实在有点尴尬,想制止我。可是奈何我有意表现,于是越说越起劲。

我看和尚不理我,于是挑衅他,我问:法师有何看法?

他说:阿弥陀佛,施主你慧根深厚,很厉害。我要向你学习。

我说;法师说的客气话,我们可以探讨探讨嘛!

他笑着说:我问你一个问题?

我说:什么问题?

他说:花开见佛悟无生,这句话阁下怎么看?

我一听,很来劲,拿着这句话说了七八分钟,大概意思是说花开就能见佛啊,见佛就能领悟无生法忍啊,等等等等。

他笑着说:花开,还不够吗?后面还有这么多啊?

我一听,有点尴尬,半天说不出话。

他说:花开就好,为何一定要见佛,又要去哪里去悟那个什么无生呢?

我听到此处,犹如一盆凉水兜头浇下。

他见我半天说不出什么话来,就开始说了。他说。我为什么问你这句话呢?因为一般像你这样的学佛人。会对佛法里面的很多东西有自己的见解,可是这些见解呢大部分都是多余的都是一些头脑产物,文字产物,也就是你看到文字之后理解出来的一些空想。

严格意义来讲这些不是佛法,这只不过是知识或者说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罢了。

真正说一个人要修行,你首先看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格精神有没有修出一种能够感染别人,能够让别人觉得待在他旁边,起码安安静静起码很舒服愿意和他相处的这种感觉来。

这是第1个,就是这一个人,如果修行修了很久,懂了很多道理,可是别人跟他一接触就不喜欢他,一接触就烦他看见他来了就要跑,那这个修行就出大问题。

因为你真正修行上路了,有效果了,说明这些道理啊,都进入到你的内心中,影响你的心性。如果没有影响你,那说明你还是没上路。

而不是说你懂得了很多佛学知识,能够说一大堆东西。即使所有的道理你都能接上话,这都不代表你是一个合格的学佛人。关键是你在生活中,你在行为处事当中有没有体现一个佛子的风范。

如果你搞了半天还是特别躁动,特别浮躁,说话也不怎么注意。这有可能你需要去反省自己的修行之路。

我听到这里十分惭愧,于是起来向他敬礼。并且忏悔说,法师说的太好了。我刚才在法师面前班门弄斧说了一大堆,确实是太浮躁了,还请法师见谅,好好的指教我。

他也站起来给我还礼,安慰我说没事没事,然后说道。其实我们难得有缘相见,所以我不客气的指出来,你也不要在意,学佛之人嘛,心胸就是这样坦荡,不怕别人说,这样我就看到了你真正佛子身上的光环。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佩。

有些人说他几句,他马上就起了意见,心里面特别不开心。

我问他:法师,到底要怎样才有真正的智慧?是不是定而生慧。

他说:定而生慧是对的。佛门里讲戒定慧。在生活中修行也是一样的道理。能够有长期的定力,智慧一定会在里面产生。

什么是定而生出的智慧呢?因为定力久了,人心定久了。就会有一种空性的智慧生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定而生慧的智慧,他不是别的智慧,不是你可以去怎么赚钱,怎么和别人打交道,而是空性的智慧。

这是佛法的根本智慧。他好像是一个浩瀚的大海,也许你只不过是取一瓢饮。已经觉得是非常好用。

为什么空性的智慧这么好用呢?

因为它能够解开事物的根本,搞清楚世界的真相。让你不被外界的环境因缘变化而扰乱视线。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当你有了空性的智慧,你就不再攀援乱动。而是始终都能够归于那个寂灭之空性。

从某种角度看,这种智慧其实就是定力本身。我们称呼定力为定力,称呼智慧为智慧,这是在体用上分开来讲,实际上他们是一个东西。没有定,就谈不上智慧。正因为有定力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智慧的一面来。

比如别人骂你一句,别人夸你一句,你没有定力,你就随着别人骂你夸你而产生喜怒哀乐,那当然就没有智慧了,所谓有智慧就是你有定力,不随着他们的骂你和夸你啊动感情,所以说智慧其实就是定力,定力就是智慧。没有一个什么其他的智慧在的。

并且当你的人生当中出现了这样的智慧的时候,其他都算不得什么了,因为这是最好的东西,这是宝藏,这是你一生的礼物,生命的礼物,当你有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

就如同我刚才说你讲话比较浮躁,这样正是因为你缺乏定力,你才会这样说话才会在不顾场合不顾任何事情,只顾表现自己,这其实就是没有定力也就是没有智慧。

假设,你有定力了你就沉着,你就理智,你就不乱说,也不急于去表达自己。在别人看来,你就是个智慧的人,你看,这个事就这么简单。可是要做到,却需要很长时间的修行。

当真正的禅定维持了足够长的时间,它就如同一颗春天的桃花树,智慧就如树枝上的花朵,正是在生活中面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的信息,内心都能保持如如不动,才有真正的禅定可言,也才会开出所谓智慧的花朵。所以,花就是树,树也是花。

我说:就是说定慧是一件事,对不对?

他说:是的.慧是定的用,并体现在应用上就是智慧。不过你在感受上可能会感觉到因为有定力,所以自然而然你会有一种智慧,

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你能够看空了,你能够看开了你能够少很多烦恼了,你能够淡然处置了。这是你作为一个当事人可以去体会到的。

假设,你有一点定力的话,你就能体会到同等的智慧就会出来。因为你要去面对事情,你不去面对事情,你不知道自己有智慧,你坐在那里不动,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智慧呢?

你只有去面对别人,比如你回答别人的问题。和别人谈话你去处理事情,你都发现你和以前不一样了。你自然而然的,心里冒出来东西而不是头脑里冒出来东西,心里那些东西自然出来,并且比以前更加理智,更加沉着,更加有条理,更加有逻辑。这也是有智慧的体现了。

另一方面当你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别人很喜欢和你在一起,觉得跟你说话感受很好,听你讲东西能够得到心的感悟,很多烦恼在你面前能够解决。这说明你的修行还是有点功效的。

有些大修行人,他不怎么说话,你在他面前待那么一阵,已经感觉到磁场特别安静,你被他摄受的心理也很安然。

佛法修行好像一种褪洗提纯的工艺,长期的褪洗。把很多东西都退洗干净了,呈现出来的那个东西才是你最重要的东西是最极致的东西。

褪洗掉什么呢?无非还是执着和习性,一个修行人,虽然知道无可得,无法可得,可是一路上还是免不了要和习性做功夫,和执着的天性做功夫。

种种的痛苦烦恼,不自在,不解脱,都只是因为对境生分别执着的习性引起。

所以,好好地洗干净,流露出本来最纯净的来,就是修行。

一般人活在世上,是不断的给自己堆积,堆积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看不清了。

而我们修行人,要反着来,要透过俗情俗欲洗尽铅华呈素姿,要脱洗干净,不断去冲洗、涮洗、把尘垢洗掉、把执着的习性洗掉、把多余的想法洗掉,直到洗到一丝不挂无可再洗,本来面目才会出现。

我问:那么,这种次第和步骤,是不是人人都一样。

他说:当然不一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特性和因缘。有些人先是开悟,再去除习性,有些人一辈子都在除习性,最后才悟,有些人看似无悟,却在去分别心的生涯里度过一生,每一个修行人,都有自己的路,不尽相同。

唯一相同的是,修行永无止境,不要觉得自己有所得,就停止脚步了。

除习性三个字,虽然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着的,是布施、禅定、精进、忍辱、是福慧资粮的兼顾等等等等,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庞大的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可是,却又是那么大道至简的系统,因为钥匙一开,一开百开,一通百通。

法师说道此,便起身告辞,走出门去。我问朋友,你从哪里请来的法师,他摇摇头说:不知道,就在路上遇到,偶然请来供养一杯茶而已。

(本文为故事,请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