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小常识:天王殿里的弥勒佛,教会我们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看到这副对联,我们总能想到弥勒佛,那个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进了山门,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会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殿。这个大殿叫天王殿,里面供奉的不是别人,正是弥勒佛。

弥勒佛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分别是持国、增长、广目和多闻。因为他们手持的宝贝是琵琶、宝剑、雨伞和蛇,所以也有人代表着“风调雨顺”。

弥勒佛在佛教中可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那“弥勒”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称呼,当然来自梵文。意思是慈爱悲悯,普度众生,从而给大家带来欢乐。弥勒佛在民间影响极大,不仅是因为他和蔼可亲的笑容,更因为他还有一层特殊的身份。

佛教中有三世一佛的说法。从空间上说,有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央婆娑世界的如来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从时间来说呢,有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如来佛,以及未来佛弥勒佛。也就是说,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继任者。


实际上,在我们五代之前,弥勒佛的法相并不是大肚能容天下事的笑脸形象。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地区有一高僧叫契此,号长汀子。这个老和尚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幽默风趣且聪明睿智,常常与人为善,深受老百姓喜爱。因为他常年身披布袋,所以人们也亲切地称呼他为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期,布袋和尚圆寂留下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所以,人们就把布袋和尚当成了弥勒佛的化身。从此以后,弥勒佛也就成了布袋和尚大肚笑脸的比丘形象。

“量大福大”,是对弥勒佛形象的最佳注解。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为世俗的蝇头小利争个你死我活,而要包容天下,胸怀世界。

布袋和尚还有一首诗,更是把这种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胸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宽容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