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王阳明修心三法:心上修、舍中得、事上练

《法华经》有云:“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

如果菩萨不惩罚恶人,令恶人败坏正法,这时就连菩萨也成了恶魔。正义得以伸张,恶魔得以正法,就是最大的慈悲。不显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

如阳明先生所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菩萨心肠养心,用金刚手段谋事,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之道。

1 怀菩萨心肠做人,心存善念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在王阳明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参加会试又一次落榜。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考上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大家还以为他太过伤心了,便都来安慰他,帮他打开心结。

但王阳明却微微一笑说:“你们认为落榜是耻辱,我却认为落榜动心才是最耻辱的。”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那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淡然”呢?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向内寻求定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2 持金刚手段行事,坚毅果敢

心存善念是初心,但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顺从纵容无原则,真正的善要有锋芒。善良带锋芒,必须要有金刚手段,遇恶人不妥协不退让,对恶行有底线有力量。

用金刚手段行事,才能保护善良不受伤。《左传》里有一个故事:郑国的丞相子产得了重病,命不久矣。临终时,子产对继任者太叔说:“只有德行很好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施政方法来使民众信服;差一等的人最好用严厉的方法。”

太叔心地仁慈,不忍心严厉,便一直用宽和的方法施政。结果郑国的盗贼越来越多,他们频繁作恶。太叔后悔地说:“要是我听子产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于是,他出兵围剿盗贼,把他们全部歼灭,才缓解了盗贼之患。

由此孔子总结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用宽厚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厚。宽严并济,国家才能和谐稳定。

阳明先生在剿灭南赣山贼流寇时,曾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父母爱子之心是同等的,杀逆子(山贼)只为保护善子(良民)。如若一味宽厚,不仅是对逆子的纵容,更是对其他八子的伤害。

对于人而言,仁慈是本性。但光有仁慈还不够,必须依靠狮子般的凶猛,严厉有威慑,善良才会真正发挥力量。

3 善亦有道,行之有度

米开朗基罗曾说:“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这就告诉我们,行善也要分人,要讲方法,不能盲目施行愚善。

阳明先生在《告谕浰头巢贼》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轻易杀之……我每为尔等思念及此,辄至于终夜不能安寝,亦无非欲为尔等寻一生路。”

阳明先生一心向善,从不想伤害土匪,剿匪之前都在想着为土匪寻生路。但在最后,他也表明决心:“尔等若习性已成,难更改动,亦由尔等任意为之。吾南调两广之狼达,西调湖、湘之土兵,亲率大军围尔巢穴,一年不尽至于两年,两年不尽至于三年。”

剿匪决心之坚毅,手段之果敢跃然纸上。因为他深知,菩萨心肠一定要有金刚手段护佑,一味的妇人之仁,只会让恶人得寸进尺。阳明先生给了土匪两个选择,如若土匪弃恶从善,他便不再追究土匪过往之罪,把土匪当作良民对待。如若土匪恶习难改,他就一定会用铁腕对待土匪。

阳明先生深谙复杂的人性,他乐于怀菩萨心肠待人,更勇于用金刚手段行事。对于我们做人行事亦是很好的启发:面对众生心怀善念,面对小人施以金刚手段,这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善良的保护。

愿我们都能常怀善念,以菩萨心肠对人,去人之恶全人之善!亦能持金刚手段行事,胸怀大略,坚毅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