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2022年09月27日12:58:09 佛学 1536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01

佛教史上,石头希迁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一般来说,修佛的人大多性格平稳沉毅、低调内敛,但希迁除外,他就是一个性如烈火、高调张扬的人——至少年轻时是这样的。

广东,过去俗称“岭南”,曾经是蛮夷蛮荒之地。因为那时广东跟海南还是连在一起的,是天之涯海之角,所以一直是充军发配的“鬼门关”。唐宋时期,有很多高官和文人都被发配到岭南,比如韩愈苏东坡,甚至连包拯,也在端州任过职——不过包拯不属于贬谪与发配,属于委任。

我们从韩愈那首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可以看出当时作为官员与文人双重身份的他对岭南的畏惧: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不过,很有意思的的是,韩愈被贬谪,倒跟其“反佛”有关。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接佛骨长安一带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上疏《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让天下人被误导。

这让极其信佛并正在兴头上的唐宪宗勃然大怒,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得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求情,案情才得以缓解。但唐宪宗依然余怒未消,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一段题外话,等我以后闲暇时再专文另叙。

当然,凡事有弊必有利,这些高官、文人发配到广东,对他们本人是一种生死考验,但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客观上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连历代统治者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02

广东的佛教事业,历来也是卓有成效的,并不输于内地多少,甚至跟四川也有得一比。佛教宗师,六祖惠能算一例,唐一行僧张遂算一例,石头希迁也算一例。

希迁禅师,公元 700年出生于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市高要县)。希迁年轻的时候就很猛,他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祭祀的习俗深恶痛绝,每逢祭祀,他就前往祭祀场所毁祠夺牛,这在当时的乡间可算是大逆不道、石破天惊的举动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同族视为异类,不容于乡里,只能到寺庙里修行。

据说希迁投身宗惠能门下时才13岁,还没有成年,直至惠能离世,他也还没有受具足戒。

惠能去世后,经首席僧人点拨,希迁前往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参拜行思禅师。这些情节在我写青原行思的文章里,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他因为机辩敏捷,受到行思器重,让行思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欣慰。

不久,行思又命希迁持书前往南岳衡山参拜怀让,经过一番锤炼,再回到静居寺来修行。

后来,行思将自己毕生修行之法尽数传付给希迁,让他终成大器。

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希迁离开青原山到南岳衡山,受请住在衡山南寺。寺东有个巨大的石头,平坦如台,希迁就在石上结庵而居,所以被人们称为“石头和尚”或“石头希迁”。

这样过了22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 764年),希迁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今长沙兜率寺)弘化传法,结果很快轰动四方。据相关记载,希迁弟子非常多,堪称门庭若市。知名的法嗣就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

晚年,希迁付法给药山惟俨,让他成为自己的传承人。

药山惟俨,生于737年,卒于834年,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希迁去世,结束了他独立特行的一生,享年90岁,有著作《参同契》流传于后世千百年。

希迁去世后,其弟子为他建塔东岭。大约30年后,唐穆宗时期的国子博士刘轲得遇其弟子道铣,道铣"盛述先师之道"。刘轲非常崇敬,为希迁禅师撰碑纪德,敕谥希迁"无际大师"之号,赐塔匾"见相"。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03

石头希迁,后称无际大师。就这个称号而言,确实跟他一生的个性、修行与追求非常契合。

据说六祖惠能见到希迁时,就非常喜欢:“能为我弟子,当然要像你这样的人!”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希迁到罗浮山受戒。回曹溪之后,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与大鉴禅师(惠能)一起站立于一个龟背上,在深池中游玩。醒来之后,自觉“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耶?”

此时,六祖惠能已辞世15年了。

正因为如此,希迁在六祖面前顾忌也就不太多。六祖圆寂前,希迁直截了当问:和尚百年后,希迁该依附何人?于是才有希迁投奔青原行思的故事。

青原行思也很喜欢希迁,他们经常开亦庄亦谐的玩笑,希迁说:“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什么意思?就是希迁说:和尚,对于经典或前人,你学一半就行啦,别只顾拾人牙慧,得有自己的创见与突破。行思则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不说给你知道,恐怕后人就无法传承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希迁当年的大胆与机智,强烈的突破性见解。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希迁当年的大胆与机智,强烈的突破性见解。

特别是希迁见怀让,更是有些狂妄与偏执:“我宁愿永历劫难沉沦,也不向诸圣寻求解脱!”

这是一种心志,也是一种宣言,更是一种勇猛。

面对血气方刚的希迁,怀让沉默不语。或者说,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评说,或压根就不想说什么。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的交流。可能更多的是,怀让确实也不想说什么。

后来,慧朗问希迁:“如何是佛?”希迁就貌似敷衍地说,你无佛性。慧朗不依不饶:一切生灵都有佛性,为何我就没有佛性?希迁直示:“因为你不肯承当,所以就没有!”

慧朗受此一激,反而觉悟了。

那么,希迁的佛学主张究竟是什么?

一,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知见;二,能自知之,即无所不备。

这就是希迁的修行法门。所以,凡是门人问佛法大意,希迁一概回答:“不得,不知。”又问,向上更有转处否?希迁总回答:心空不碍白云飞!

他实际上是在暗示,一旦悟入之后,就可以自由自在翱翔了。只不过,一般人领悟不了。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04

相传希迁在读《肇论》“圣人会万物为己”时得到启发,对“法身不隔自他,圆镜体现万象”深有体会与共鸣,于是作《参同契》。“参同”二字,原本出于道家,希迁取其意,用以发挥自己的“回互”理论。其所谓“参”,是指诸法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其所谓“同”,示意诸法虽变化万千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理,可以融通。而他所创立倡导的的“回互”禅理,则指诸法间虽然互不相犯,但又相互切入、渗透和影响,是独立而统一的闭环。

修禅者领会此精要法旨,在日用行事上着着证验,灵照不昧,谓之“契”。他把这种思想导入禅观,加以发挥,丰富了禅法的内容,遂开辟了他这一宗派的法门。《参同契》中反复阐明一心与诸法之间本末显隐、交互流注的关系,以见从个别事物上显现出全体的联系。如果把理事分开来看,则“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如果统一起来看,则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即所谓“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这颇有辩证法“矛盾与统一、特殊与普遍”的味道,所以马祖道一对于希迁的禅风也有“石头路滑”的评说。仔细体味“石头路滑”,很有深意。

后人评价,马祖道提倡“大机大用”,偏于静态;石头希迁提倡“回互不回互”,动静相宜。马祖的更像“禅思”,希迁的更像“哲思”。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哲学逻辑。这种思想与坐禅相结合,就成为了药山惟俨“思量个不思量底”特色。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后来,云岩昙晟提出“宝镜三昧”法门,以临镜形、影对显的关系;洞山良价也朝这方向发展,再从事象各别相涉的关系上建立偏正回互、五位功勋等说法,禅法运用更加圆润细密。

希迁的禅法,经他门下天皇道悟弘传,到五代时,更衍为云门、法眼两系,他们同样着重“一切现成”,和希迁所主张的“即事而真”一脉相通。

禅宗五家中,沩仰一家早绝,其余四家除临济外,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与希迁一脉相承。曹洞禅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也传至朝鲜与韩国,对国内外禅学界影响巨大。

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他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后曹山一脉中断,赖云居门下单传,到南宋而再兴。

另一方面,道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宜鉴传雪峰义存而续传于云门文偃,行化自南而北。义存的别系经玄沙师备、地藏桂琛而传法于清凉文益,为五家中最后出的法眼宗的开祖。文益再传永明延寿,著有《宗镜录》一百卷,导天台、唯识、贤首以归于宗门,集禅理之大成。延寿又以禅来融摄净土法门,开后世禅净一致之风,最后成为中国佛教从教、禅竞弘转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石头一派,受其门风孤峻影响,据说法会不如马祖道一兴盛,但个个都非常突出。希迁的弟子,《祖堂集》卷四、卷五载有7人,《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录有21人,其中著名的有慧朗、道悟、惟俨、天然、大颠,此外还有振朗、尸利、道铣等,可谓名师辈出。

石头希迁虽然已经圆寂1232年了,但他的机智、敏捷、率性依然在星际闪烁。这我们从他短短的、并不高深的《参同契》与《草庵歌》可以领略一二。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参同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碱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直下承当、自信之切的石头希迁,他后来怎样了? - 天天要闻

草庵歌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

成时初见茅草新,破后还将茅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

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不居南北与东西,基址坚牢以为最。

青林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

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

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

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

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遮皮袋?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