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新款智能手机面世之前,一大波关于手机性能升级、新功能上线的宣传是少不了的,而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手机“拍照自由”关注度的提升,手机厂商也正式踏上手机像素“内卷”之路。
从最初的以传统按键手机夏普J-SH04为代表搭载CCD摄像头的11万像素,到三星发布的第一款1000万像素手机,再到现如今智能手机标配的4800万、6400万像素。
直到2019年小米CC Pro的推出,智能手机的像素顺利敲开了1亿像素的“大门”。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继1亿像素之后,小米又推出了搭上2亿像素的12T Pro,成为小米旗下首款2亿像素的机型。
从万到千万、上亿像素的“跨越”
从十万到百、千万,再到上亿级别,手机像素的“升级之路”在二十多年间让人刮目相看,这时就有人问了,既然手机像素已经达到如此高的级别了,那拥有一部像素高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拍照自由”了吧。
这么一来,对绝大部分消费者而言,相机存在的意义似乎不是很大了。以致关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单反相机的最大竞争对手”的话题层出不穷。
最近,高通公司相机产品管理副总裁Judd Heape就曾在采访中称,“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智能手机将在未来三五年内超越单反相机,并有效地使其淘汰。”
那智能手机能否凭借高像素成功淘汰相机呢?
其实单从像素来看,智能手机和相机拍出的照片在像素数量上是没什么差别的,但如果追求画质的话,同样像素标识的智能手机和相机则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照片的画质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核心零部件感光元件决定的,感光元件是负责记录收集到的光信息,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他能接收到的光信息就越多,照片的细节也就更清晰,就像我们日常所说的“感光元件尺寸越大,拍好照片的底气就越足。”因此,有着较大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机成片效果自然优于手机。
不过,随着CMOS成为市面上主流的图像传感器,加上算法校对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传感器的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反映在拍摄的画面上,画质也升了一个“level”。
对手机厂商来说,光有画质的提升还不够,在近两年人们换机欲望不高、换机周期延长的情况下,想要激发起人们的购机欲望,一个摄像头不够的话,就来两,两个还瞧不上的话,就上三个。
因此,在如今智能手机市场,也很难看到只配备1个摄像头的手机了。
就拿小米面向海外市场推出的2亿像素旗舰机12T Pro来说,三个摄像头加持是“标配”,采用三星ISOCELL HP1传感器,主摄为2亿像素,另外两个镜头分别为200万像素的微距和8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这个摄像头配置确实挺高。
但就像被无限放大的手机像素数一样,他们所宣传的拍照最高像素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日常的照片大多是“多像素合一”的展示。
因此,日常生活中,用1亿像素的手机只拍出1200W像素的照片也并不奇怪。一张优质照片的产出,不仅仅与像素有关,还有构图、光影加上拍摄者本身的技术。
而现阶段的智能手机的拍摄效果已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了,但对于专业摄影来说,一部“称手”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相机下的画面能还原更多的细节与色彩。
毕竟,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是手机的7倍,这是手机硬件难以改变的现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的智能手机借助算法的“魔力”,拍照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实现了智能手机的“拍照自由”,但如果说想要淘汰掉相机的话,还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