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一位美国摄影师的镜头,穿越回一百年前的旧中国(四)


卖纸银元宝的小贩,四川安县


美国有句谚语:每一处阁楼里都藏着宝贝。今天要讲的“宝贝”,就是一组出自阁楼里的珍贵老照片。

1984年,一位美国女士在整理阁楼时发现了父亲留下的一批底片。它们被摆放在精美的紫檀木箱子里,箱盖上留有手写的底片信息,例如拍摄地和时间等。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


美国教会区,晾晒猪膀胱,北京


1908年甘博18岁时,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游历了美丽的杭州城,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甘博,拍摄地:南京,拍摄时间:1917-1919


大学毕业后,甘博多次来到中国。从1908-1932年,甘博先后四次访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30卷16mm电影胶片,还手工制作了几百幅手工上色的毛玻璃幻灯片,其中的3000多张记录了老北京的城市风貌和民众生活。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于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建立起了一套丰富的图像档案。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甘博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义务干事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研究干事,主持北京和北方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参与创办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著有《北京的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1921)《北平市民的家庭生计》(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Peiping; a Study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283 Chinese Families,1933) 等著作,成为西方在中国引进社会学教育和开展社会学工作的先行者。

与一般游客不同,他的镜头里,类似“到此一游”的照片并不多见,多是一些普通生活场景的画面,包括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建筑、宗教雕塑、婚丧、公共活动、节日庆典等被逐一定格。

甘博的照片展现了一个美国人眼中动荡而又蕴含生机的中国画卷。

今天,让我们继续跟着甘博的照片一起回到一百年前的中国,看那个动荡而又蕴含着生机的旧中国。

马路边吃饭的路人,浙江杭州


马面,四川威州


码头,江西


码头,重庆


码头上停泊的渔船,广东广州


荸荠的妇女,浙江杭州


卖大蒜的小贩,河北山海关


卖风筝,北京


卖旧物,天津


卖篮子的人,河北北戴河


煤球炉子,天津


满族妇女,北京


盲人学校,北京


盲人学校,北京


盲人艺人,上海



门口的女人们,四川达州


面茶摊上的大铜壶,天津


妙高塔(印式佛塔),北京玉泉山


庙会,重庆铜梁


闽江上的疍民,福建福州


明孝陵,已坍塌的方城明楼,江苏南京


明远楼北望致公堂,四川成都


磨基山下打渔船,湖北宜昌


磨剪子刀,北京


磨面,四川潼川


墓碑,四川安县


木筏,四川汶川


木头装置,重庆安居镇


木匠工房,北京


木作坊,北京


木作坊里的小学徒,浙江杭州


拿农具的农夫,热河


男人,四川安县


男人与破衣,北京


闹水,搬家,天津


尼泊尔人,澳门


宁河口的鱼尾船,重庆


牛头,四川威州


女孩在磨面,四川达州


女孩, 男人, 小孩,四川甘堡杂谷脑


女乞丐和她的婴儿,浙江杭州


女学生,北京


女子寄宿学校,毕业照 ,北京


女子寄宿学校,小学教室,北京


女子寄宿学校,中学教室,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