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2022年07月07日20:12:06 美女 1474
  • 前言

1972年,一张名为《战火中的女孩》的照片,登刊在美国纽约时报上的头版上,并迅速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反响。

照片中,一群衣衫褴褛的儿童正惊恐地在公路上奔跑,身后是几名持枪的美军士兵。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照片中间那个全身赤裸,哭喊着救命的小女孩。

当时,小女孩不幸被美军从天而降的凝固汽油弹炸中,身上迅速开始燃烧起熊熊烈火。为了活命,她只能拼命地撕扯掉已经粘在自己身上的衣服,顾不得已经烧焦的皮肤和赤裸的身体,张开手臂撕心裂肺地从爆炸区跑出来,边哭边逃命。

而这一幕,刚好被美联社亚裔战地摄影师黄功吾看见,他赶紧摁下快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揪心的一幕。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如今,距离拍摄这张照片虽已过去了整整五十年,但每当回顾起来,照片中女孩的惨状却还是令人触目惊心,隐隐作痛。

那么,50年前这个被汽油弹点燃,在战场上惊慌“裸逃”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时代背景

1955年,美国挑起了南越北越之间的对立,公开支持以吴庭艳为首的南越政府,并与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对立,越南战争由此打响。

但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战争并没有他们想象中进行得那么顺利。尽管南越政府方面已经逐渐占据了国内的大片领土,但却始终无法彻底攻破固守防线的北越人民。

这让美国不得不亲自上阵。

于是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直接派兵进入越南,正式介入越南战争。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当时由于苏联方面对北越的支持,众多亚洲国家也纷纷加入了这场战争,北越逐渐对美国进行了反制。战局的突然扭转,让原本就势在必得的美国跌破眼镜。

眼看着美国已经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数年,国内反战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持续加码,尽快从越南这个“泥潭”中拔出脚来。

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从1972年5月8日开始,美国代号为“后卫行动”的大规模轰炸便悄悄展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军共向北越发动了4万余次的空袭,甚至倾泻了几十万吨的炸药。而这其中,有不少都是杀伤力极大地凝固汽油弹。

凝固汽油弹不同于往常的弹药,这是一种化学炸弹,是用汽油与粘合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从而使混合物能够遵循着指定的速度燃烧,并附着在物体之上。

这种炸弹在爆炸时,燃烧温度可以高达1200-1500℃。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简单地来理解,就是说这种炸弹在爆炸后,会像“狗皮膏药”一样粘在目标物的身上,并且越拍打火越大,而凝固汽油弹一旦附着人体,那后果可以说是必死无疑。

早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人就已经发明并使用此凝固汽油弹,毛岸英同志当年便是因为被美国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炸中而牺牲。几乎在一瞬间,现场就变成了一片火海,而等到火被扑灭时,毛岸英同志的遗体也早已经被烧得无法分辨。

美国的行为,一直是不计后果且惨无人道的。

当美国野心勃勃地想要再次通过这种毁灭性的方式,将越南收入囊中,并取得与苏联争霸的胜利果实时,成千上万的越南百姓正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流离失所、受尽折磨。

而这其中,就包括照片中的9岁小女孩潘金福,以及其他4名在战火中狂奔的孩子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 命悬一线

1972年6月8日,潘金福一家人正跟随着其他难民一起逃往安全区,在途径西贡郊区长板村的一座寺庙时,已经筋疲力尽的众人提出在此短暂地歇息。他们认为寺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战火定不会轻易烧到这里。

可谁知一行人刚躲在寺庙没多久,就听到了外面战斗机的盘旋声。众人还来不及反应,飞机便向地面发起了攻击,多枚凝固汽油弹从天而降,不少人直接被炸死在寺庙里,而这其中便包括潘金福的姨妈以及两位堂弟。

听到轰炸声的小金福迅速往外逃,但不知什么时候,她身上的衣服被落下的汽油弹点燃,身上、手臂上瞬间都燃烧起了熊熊烈火。

她害怕极了,哭喊着救命,可此时大家都在逃亡,没有人能顾得上她。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她本能地拍打着自己身上的火焰,可谁知道,这火却越拍越大。

慌了神的小金福不知道该如何把身上的火给扑灭,情急之下,她只能带着浑身的火焰跟随着伙伴们一起往前跑。刚跑了没多久,小金福便感觉到自己的左臂被火烧得失去了知觉,后背也是钻心的痛,于是她赶紧撕扯自己身上正在燃烧着的衣服,边跑边撕扯。

这一刻的她早已经顾不得什么羞耻,她只想活命。

在她眼里,能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狂奔中的小金福脱掉了自己的衣服,就像照片中的那样,赤身裸体,和其他4名小孩共同奔跑在公路上。当时,小金福左臂的皮肤已经开始脱落,后背也是白花花的一片,甚至有些部位都能看到骨头的粘连,惨不忍睹。

即使如此,她仍没停下奔跑的脚步,嘴里不停地发出撕心裂肺的求救声“我好烫”、“救救我”....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可是这一路下来,根本就没有人对他们施以援手。

也许是早已司空见惯,面对小金福撕心裂肺的求救声,路上的那几位美越士兵并没有任何反应,他们麻木地看着发生的这一切。这几位越南孩童的性命,在这群冷血的士兵面前,似乎还没有他们手中的枪来的宝贝。

而这一幕,刚好被美联社亚裔战地摄影师黄功吾看见,他习惯性地摁下快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揪心的一幕。

随即,黄功吾放下相机,在同行的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的帮助下,用水将小金福身上的火给扑灭,救下了这名可怜的小女孩。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在浇灭了潘金福身上的火之后,为了留下证据,黄功吾便用相机将小金福身上被烧伤的状况记录了下来。随即又给她披上自己的衣服,拦下一辆吉普车,将潘金福以及其他几名孩子送到西贡巴基斯坦医院。

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几近昏迷的小金福嘴里还一直在念叨着:“疼....我疼....救救我....快救救我。”

这让黄功吾心疼不已,但又无能为力。他只能一边安抚着小金福,一边催促司机加快车速。

到达医院后,医生看到小金福便吓了一跳,她全身超过一半的皮肤都被烧伤,下巴和胸口的肉粘连到了一起,胳膊左右两侧的皮肉几乎全被烧穿,甚至都能看到里面的骨头。

医生见状只能摇了摇头,叹口气说道:“这孩子,十有八九是活不成了”,并且拒绝为她治疗。但黄功吾不愿放弃,只见他再三地恳求医生救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并说无论结果如何也要试一试。黄功吾的一番话让医生心软了下来,答应尝试为小金福治疗。

幸运的是,在经历了长达14个月的治疗,高达17次的植皮手术后,小金福终于活了下来。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而此时早已经面目全非、体无完肤的小金福,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存活是一种幸运,甚至一度觉得自己不应该活下来,还不如像自己的两位堂兄一样,在轰炸中死去来得痛快。

而这一天的经历,也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阴影。


  • 人生噩梦

黄功吾拍摄的这张照片一经曝光,便迅速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登刊在美国《纽约时报》上的头版上。这位身上多处被烧伤,在战火中绝望求救的小女孩,从此便进了大众的视野。

如果没有这场可怕的越南战争,当时的潘金福或许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又或许正在和小伙伴们嬉戏,享受着她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如今的她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植皮

照片不仅唤醒了良知,更唤醒了人们心中对和平的向往。而通过这张照片,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看到了美军的残暴,并因此掀起了新一轮的全球反战的热潮。

为了平息来自国内外的反战情绪,在迫不得已之下,美国从越南提前撤兵。美军撤出越南后,南越政权便孤立无援,很快便倒台投降。1976年,北越政府统一全国,并成立了如今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对此还有人评价道,是照片中的这个女孩使战争提前结束了6个月。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争留给小金福的阴影,却久久挥之不去....

越南战争结束后,小金福也带着她那身可怕的伤疤,回到了家乡。

此时的她不过才九岁,在爆炸发生之前,小金福和所有爱美的小女孩一般都喜欢穿裙子。可烧伤后,面对自己身上那些丑陋的疤痕,她不得不脱下自己从前最爱的连衣裙,即使在夏天,也穿着长袖衣服来遮挡自己身上的疤痕。

而更令潘金福无法忍受的,是当朋友、陌生人看到她身上的伤疤时,那种指指点点、敬而远之的样子。她开始变得自卑,变得孤僻,变得不愿意见人。

不久后,有人把黄功吾拍的那张照片拿给小金福看。看到照片的第一眼,她甚至都不敢相信照片中的那个小女孩竟然是自己。小金福不理解,为何黄功吾要拍下自己没穿衣服的样子,而这张照片的广为流传,也使她变得既痛苦又羞耻。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此时的潘金福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张照片正在悄悄地改变她接下来的人生。

此时的小金福,俨然已经成为了众多“反美帝主义”国家的焦点。当时一名荷兰记者率先找到越南政府,提出想要采访照片中的小女孩。

而此事也引起了越南政府的重视,他们意识到,潘金福身上的伤疤,便是反映美军罪行最有力的证据。

于是,越南政府当局便找到了潘金福,让她暂停学业,按照政府所给的文稿,接受来自世界各地记者的采访。并承诺,作为回报会给她良好的医疗和教育。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年幼的小金福又化身为活生生的“反美教材”,不断地参加各种宣传,不断地接受各种采访,来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恶行。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潘金福开始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倦。在她眼里,自己就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般,每天一遍又一遍的讲着重复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的出现在不同国家的报道里。

而且相比着身体上的疲惫,潘金福心理上的创伤更难以治愈。每接受一次采访,她就得展示一次自己心底的伤疤,尤其是社会上都在大肆宣扬自己那张裸奔逃命的照片,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心理挑战。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潘金福开始对这样的生活产生抵触,她想从那张照片中逃离,她想摆脱这个“噩梦”。


  • 浴火重生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

大学毕业后,潘金福终于获得了一个前往古巴留学的机会。而在留学期间,潘金福认识了一位同样在古巴学习的越南青年,二人很快便陷入了热恋,并于1992年在古巴举行了婚礼。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潘金福实在是不想再回到越南那个伤心地,于是在跟丈夫商议后,二人便决定前往加拿大定居,而加拿大政府也同意了二人的移民请求。从此,潘金福与自己的丈夫便留在了加拿大多伦多生活,并生下了两位可爱的儿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然而,平静的生活还没过多久,三年后的一篇新闻报道,再次将潘金福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995年,摄影师麦克纳利不知从哪里得知了潘金福定居加拿大多伦多的消息,他找到了潘金福,希望能为如今的她拍摄一组对比照片。

在丈夫的鼓励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潘金福点头同意。

几天后,一张“浑身伤疤的女人抱着一个可爱婴儿”的照片,出现在《多伦多太阳报》的头条上,这张照片与之前那张裸逃的小女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这张照片一经刊出后,曾经那个小女孩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

这一次,面对着媒体的镜头,潘金福变得不再抗拒,而是平静、勇敢的诉说,并将自己的伤疤再次展示在众人的面前。

之所以会选择重新站出来,是因为“她自己淋过雨,所以她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潘金福知道,自己是那段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经历者、见证者、体验者。因此,她有义务也有责任站出来,去避免更多的孩子遭受伤害。

1997年,移居美国的潘金福又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并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潘金福基金会,专门为那些在战争和恐怖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孩子提供援助。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 冰释前嫌

1966年11月,美国退伍军人节的那天,华盛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会,并邀请潘金福前来会议上做演讲。潘金福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在进行“反战”宣传时,她竟意外地遇到了当年投下燃烧弹的飞行员。

这天,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数千名参加过越南战争的美国老兵齐聚在此。面对着这些曾经伤害过她和家人的退伍老兵,台上的潘金福平静的说道:

“我就是当年那名在大火中奔跑的小女孩,今天我来的目的不是责怪,也不是抱怨,更不是讨论孰对孰错。我只希望你们能够记住战争的后果,我们虽然不能够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事。”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潘金福的演讲刚结束,台下便冲出一名男子,只见他径直地走到潘金福面前,泪流满面的说道:“对不起,我就是之前在越南战争中,下令在你们村庄投放燃烧弹的那个人。”

说话的这名男子叫约翰·普拉默,如今是名牧师,二十多年前,他是美国空军的一名飞行员。

约翰·普拉默回忆道,在当年看到黄功吾拍摄的那张照片后,自己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于是回到了美国后,他便辞去了空军飞行员的身份,成为了一名牧师,希望后半生能够在教堂里洗清自己的罪过。

如今在见到潘金福本人后,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了,于是冲到台前,向潘金福忏悔自己的过错。

而此时的潘金福也早已经放下仇恨,曾经那个在战争中身心受到重创的小女孩,如今却给了她的仇人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轻声地说道:“你不必再自责,我已经原谅你了....”

如今,几乎每一年,潘金福都会前往世界各地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人们去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正如潘金福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努力缔造和平的未来。”

1972年,那个在战火中绝望奔跑的越南小女孩,最后活下来了吗? - 天天要闻


  • 结语

虽然宽恕做起来很难,但它却能够使我们不再被过去的伤痛所折磨。而潘金福的宽恕不仅使普拉默释怀,也使自己真正的解脱。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战争的受害者都会是老百姓。面对利益上的冲突,各国之间更应该多谢理解,少些对抗,以史为鉴,避免战争,珍爱和平!

美女分类资讯推荐

摄影记忆真的是一回事吗? - 天天要闻

摄影记忆真的是一回事吗?

1929年4月的一天,莫斯科一家报纸的编辑在分发作业时,注意到他的一名记者没有做任何笔记。然后,在编辑争辩之前,谢列舍夫斯基开始背诵整个会议,直到最后一个细节。
新刊速览 |《中国摄影家》2023年第1期 - 天天要闻

新刊速览 |《中国摄影家》2023年第1期

读者朋友们,手捧这本2023年的第一本杂志,看着高原雪峰托起一轮明月升起,或许感慨万千。当我们翻看一张张摄影师们拍摄的照片时,才恍然,影像所记录的过去的这一年,承载着太多的真实与荒谬,欢欣与悲戚。
怎么拍好古建筑?旅游摄影必备! - 天天要闻

怎么拍好古建筑?旅游摄影必备!

怎么拍好古建筑?旅游摄影必备!现在是疫情期间,不建议大家走动,那现在可以为以后出去旅游,提前做好摄影准备。在遇到古建筑的时候,怎么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呢?摄影自学班这篇教程,帮你准备了6个摄影技巧。一、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