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潭藏古玺印专栏《“萧伟谨封”颠覆古玺印发展时段的穿带印》

“萧伟谨封”

颠覆古玺印发展时段的穿带印

庆堂印话系列

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

图1

图1-1

图1-2

图1-3 萧伟谨封

图1-4 顿首再拜

前几年由成都收藏到此印,穿带印形制,其尺寸超大,堪称所见第一。

萧伟谨封 顿首再拜:图1、1-1、1-2为实物照片,图1-3为印蜕。方形印面,白文双面印,扁方穿孔,质量青铜。纵 3.4、横3.3、高0.9厘米。作为穿带印形制,如此超大逾制,于印学资料中与馆藏实物中都属于第一次见到。有关对此印形制、印文内容与其时代的认定,深深地被它所困扰,几年来的思考,所得点滴看法简谈如下。

(1)穿带印,形制扁方,双面印文,侧面有扁孔,自秦代至两汉以来流传使用,属于典型汉印形制。东汉以后(公元220),专家认为穿带印已不再制作使用。

(2)此印两面均作凹字,即所谓“白文”。以目前所见汉代穿带印白文居多,亦有“朱白文”相间的。而汉印中绝大多数均为白文,因为在当时印章主要是钤压在泥丸上,作“封泥”使用,为了查看泥模上凸起的文字。

(3)观察此方印文字义。“萧伟谨封”属于“姓名”添加“谨封”(封缄用印)。谨:意思是慎重,小心。郑重地,恭敬地;封:密闭,使跟外面隔绝。见《宋书·范一晔传》:“于是悉檄书,选事及同恶人名、手墨翰迹,谨封上呈,凶悖之甚,古人罕此。”另一面印文“顿首再拜”(文书用印)。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旧时指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客套话。

(4)在古代玺印发展史中,“谨封”与“顿首再拜”文字类入印,大约是在宋朝出现,属于书札类专用印。常规所见这类印印面扁平,印钮于印背竖起,有穿孔,简称为押印,属于私印范畴。在余匣藏中亦有同类印多种,如“封”、“封记”、“封全”还有“合同封”等,品类繁杂,印文中都带有“封”字,与“谨封”都同属于一类封缄印范畴。有关“顿首再拜”余也藏有多品,但每方押印的篆法不尽相同,也还见有“顿首”两字印,单字“首”、“拜”等。这类押印在宋元时期民间广泛流传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却无一例是穿带印形制。

“萧伟谨封”印,从上罗列,于此印难于解释的是作为汉代标准形制的穿带印式(汉代以后不再使用),但印文内容却又是宋代以来私押印中才出现的“封缄”、“顿首”一类的文书用印,让我感觉到此印的“形制”(时代)与印文“属性”相矛盾。在古代玺印的制作发展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又有驳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余常思而不得其解。日前在整理匣藏中的古印藏品时,见到旧藏,一方宋朝超大的宋代押印“顿首再拜”,触发了联想,犹如拨云见日,以致对此穿带印有了新的认知。

图2 顿首再拜

宋代官押印“顿首再拜”见图2印蜕,纵4.7,横4.5,高5.4厘米。方形印面,朱文,板状钮,质料青铜。此官押印文字口深凹,篆文极为特殊,既不同于传统中大篆,又不同于唐宋时期叠篆,笔画结构中见有尖角形、对称形、斜笔画、弯笔画,尤其是“首”、“再”与“拜”三字,构形诡异,在传统篆书体系中似无法对其归类。

对于此类印为同属于上文所说,属于“古篆体”类型,在传世遗存的实物印与资料中很少有专文介绍。此印依照形制、印纽等特征判断,为宋代毋庸置疑。而我们通常所见宋代官私印文字特征均为“叠篆”法,印文结构重叠盘曲,而此印文字结构却大相径庭,作“古篆体”。此印既然为宋代,为何篆法不同于同时代常规印文模式,究其原委,说明在宋代,受到复古风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出现追摹前朝现象,从而使得宋代押印中出现了这种“古篆体”实物印。至此,我们再返回头来看本文介绍的“萧伟谨封、顿首再拜”印,此印为标准穿带印形制,初看双面印文均为满白文,与汉代穿带印并无两样。但仔细斟酌,我们发现“萧伟谨封”,“封”字右偏旁“寸”字的上部结构与其下的一点,在结构中出现了几次折叠往返,而“顿首再拜”文字中这种折叠安排的结构则愈加明显。我们说,这种叠篆笔画特征,不正是宋代官私印文字中的典型特征吗?想至此恍然大悟,明白了此印的奥秘之处,准确地说“萧伟谨封”作“穿带印”与“白文”,是复古前朝,是仿照汉朝印风与形制特点制作出来的。这种表象特征,一时迷惑了我们的眼睛。此穿带印同是受复古观念影响之下而出现的宋朝时期制造的穿带印。想至此,这方“萧伟谨封、顿首再拜”双面穿带印为何会在宋代出现?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找到了它的理论依据。

隋唐以降,随着纸帛的普及发展,玺印文字出现重大转变,简牍废止,封泥弃用,印章由原来抑压在泥丸上,而转变成为蘸以朱砂印色而钤盖在纸帛上,因为纸帛上的朱文印痕的观赏效果则更为清晰,所以在隋唐时期玺印发展由原来的白文(凹字)转换为朱文(凸字),这一变化,折射出玺印流变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萧伟谨封”穿带印的超大,虽作白文,但它的“叠篆”特点,最终还是让我们看清楚了它的时代。

作为“穿带印”形制,查阅《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茅子良 庄新兴 1999年11月),最大尺寸的汉代穿带印为上海博物馆藏“朱聚”,纵横2.3厘米;《天津博物馆藏古玺印》(文物出版社 1997年8月)收录有东汉“石得”,尺寸同前。“萧伟谨封、顿首再拜”穿带印边长达到3.4厘米,不论时代,只作为穿带印形制而言,其超大逾制,可谓第一。专家考证,东汉以后再无穿带印流传使用,看来也并非如此,作为受复古风气影响,其后朝依旧偶然有制作流传。“萧伟谨封”穿带印在宋代传奇复出,说明古代玺印发展,也时有逆时代复古现象出现。

图3

图4 董珍谨封(印钮)

在对“萧伟谨封”穿带印文字的考察,发现宋元时期有关“谨封”、“再拜”一类用印遗存较多,笔者也藏有多方,但与个人“姓名”同时篆刻入印的,却极为罕见。“萧伟谨封”印即属于此种类型,印面中见有姓名“萧伟”二字,还见有“谨封”字样组合入印。2016年5月,在北京嘉德春拍一件古代书法作品,宋朝曾巩的《局事帖》,在此件作品的左下角,余注意到有曾巩本人手钤的一方朱文自用印,亦属于此种类型,印文为“曾巩再拜”(姓名后添加再拜)钤押在“二十七日谨启”文字上。见图3。十几年前余在收藏网上浏览到一方宋朝私印,印文为“董珍谨封”亦属于相同类型。见图4。中古时期“谨封”与“再拜”一类文书用印民间广泛流传使用,同时也遗留下了多种形式的同类印,多为“顿首谨封”、“谨封”、“顿首再拜”、“顿首”、“再拜”等,而与实名相组合刻入印的多年来仅见此三方。

从上对“萧伟谨封、顿首再拜”穿带印的梳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古代玺印流变过程中“逆时代”、或“非常规”印例的出现,值得重视研究。2、对中古时期唐宋以来印章复古之风气,于印文篆构、形制的复古等方面提供实物依据。3、“萧伟谨封”作为私印超大尺寸出现,以及萧伟其人有待深入研究。4、作为“性名”与“文书类印”相组合入印,为何稀少,它与同时代同类型专用印的发生发展关系。

以上刍荛之言,方家指正。

(原文收录《中国印谱史与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9 第977页 此文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