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阿姨嘴巴好臭啊!说话没分寸的娃,以后有多吃亏?

C妈 CC爸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教导孩子要诚实,鼓励孩子说真话。

而孩子确实是不辱使命,但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是雷死人的程度。

有位小伙伴说:假期带孩子去参加婚礼,期间碰到了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朋友打扮得非常漂亮、时尚,我和孩子说“宝宝,叫阿姨,你看阿姨今天打扮的多漂亮”,朋友见到孩子也很热情,蹲下身子和娃打招呼“你好啊,小朋友”,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这孩子捂着嘴说”妈妈,阿姨嘴巴好臭呀”。搞得所有人都很尴尬,当时我只能硬着头皮和朋友道歉,然后佯装生气地说孩子“哪里臭,你一大早就也说我有味,大家吃了早饭肯定都有味道的”。

大家听完,也纷纷倒苦水。

童言无忌的杀伤力真的太太太大了。

毕竟我妈妈已经很大了,多大了?快三十了,三十了,十了,了。

都多大岁数了还可爱!?

有胸的才能叫阿姨,你还没有胸,所以我叫你姐姐...

真的,己方家长已经石化。

我们鼓励真实,因为真实的语言是最有力的。

但真实的话也可能带来尴尬和窘境,面对孩子的“实话实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

一、这两件事千万不要做!

1、逼孩子道歉

很多时候,孩子的话确实很让人尴尬,也无意间会冒犯到他人,这个时候,我相信大家都不想被人当成“熊家长”。

所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赶紧拉着孩子道歉。

“不好意思哦,小孩子不会说话,快给叔叔\阿姨道歉”

或者为了平息对方的怒火,指责孩子:

“你这样说话,很没礼貌”

之前,遇到一个孩子指着对面的一个穿衬衫的中年男性问:”妈妈前边那个人的肚子好大呀,他是肚子里也有小宝宝了吗?”对方听完脸色立马不耐烦了。妈妈见状立马严厉呵斥孩子:“别瞎说,男生怎么会有小宝宝”。但孩子突然被呵斥了也很委屈“那他的肚子怎么会那么大呢,比圆圆妈妈的肚子还大呢,可是圆圆妈妈肚子大是因为有小宝宝呀”妈妈愈发尴尬,满眼都是,你可别说了,哪有为什么,难道我说是因为太胖了?“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赶紧道歉,不然我生气啦”最后,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道歉。

社会上因为孩子一两句“童言”引发的大人之间的冲突也不少。

  • 有人气孩子“没礼貌”说错话,家长还不管。
  • 有人恼不该跟这幺小的孩子斤斤计较。

但反过来看孩子,大都是一脸惊恐+蒙圈,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在那种情况下,把孩子拉出来道歉或是训一顿是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

因此,很多时候,大人为了自身的面子而去否定、批评,甚至逼孩子道歉。

非论个对错的话,孩子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说了实话,虽然有些实话大人不能坦然接受。

所以 ,我不会逼孩子道歉,但会替孩子道歉。

“抱歉,孩子没有恶意,不好意思”

2、坐视不管

虽然,咱不强迫孩子道歉,但也并不是就不管了。

若是放任不管,那孩子指不定还会说出什么惊人言论。

有次,参加一个团体活动,一个看上去已经10来岁的孩子,说话依然无礼。

他和别人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穿得好破呀,你家穷的买不起条裤子吗?”。

组队赛跑时,有一个比较胖的女孩,他嫌弃说“妈妈,她也太胖了吧,胖子会拉低我们队的成绩的”。

他的妈妈赶紧打圆场“童言无忌”。

这类孩子,通常跟大人说话态度也很差,有人坐了他的位置,会很不客气地说“你起开,这是我的”。

如果说,3、4岁孩子实话实说,大家还会认为可爱。但若是8、9岁还不分场合的实话实说,那就是口无遮拦,说话没有分寸,实实在在的熊孩子了。

而童言无忌绝对不是孩子的免责金牌。

我们总说孩子是树苗,生出了斜枝,父母不去修剪,必然会长歪。

孩子不会一夜之间长大,一夜懂事,一夜从出言不逊到礼貌彬彬。

也因此,我们需要教导孩子说话的艺术。

一个孩子说话的分寸,正是TA的家教体现。

若是孩子说话,一直没有分寸,甚至是无礼,不如反思,是不是缺了在这方面的引导?

二、该如何引导孩子会说话?

1、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孩子的话都是没有恶意的,他们只是不知道,有些“实话”会让别人难受。

就拿文章开头同事的例子,孩子很嫌弃的说朋友嘴巴臭。

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对于5、6岁以下的孩子,不必要求孩子道歉。

大人自己可以第一时间对朋友表示歉意,孩子确实对味道比较敏感,也会经常说我们嘴里很臭。

其次,私下教育孩子,在面对他人,尤其是不太熟悉的人时,不能什么都说。

有些话,我们需要在心里想一想,如果我是TA,听到这些话会开心吗?

  • 比如,宝宝你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不是有次没憋住拉裤兜里了?
  • 如果有人跟你说“你身上好臭呀,你是不是拉裤兜了”你是不是也很不开心,觉得又羞又气?
  • 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你觉得晚饭不好吃,直接说“好难吃呀”,表达的虽然是自己的观点,但却忽略了别人在认真给你准备食物过程中的真心。
  • 比如,碰到身体有缺陷或有疤痕的人,你觉得“他好奇怪,很吓人”,你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但别人也不想这样,你的话就伤害了他。

辛辛苦苦制作的食物,被嫌弃说“难吃”。

天生残疾,本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玩耍,还被说“吓人、奇怪”

是不是,想想就觉得伤心?

所以呀,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的话,别人更不会喜欢啦。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语言是有分量、甚至是会伤人的。

当孩子尝试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就更能理解语言的重量。

让孩子对自己说出口的话,保持一点敬畏之心,慢慢他就能学会“慎言”。

2、教会孩子分辨场合的能力

除了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还需要教会孩子分辨不同的人群或场合。

①关于不熟的人,外貌、穿着打扮、身体状况等,这些事情不随便评价

尤其是别人的隐私,不随意说,更不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为,高矮胖瘦,外貌、肤色等都不是个人能选择的,所以尽量不对别人的外表特征去评价,哪怕你觉得你说得已经很中肯了,但可能别人并不喜欢。

比如小区里有一个大哥哥,老是喊你“小黑妹”,你不开心,虽然那个哥哥觉得,你确实没他白,但一样不喜欢。

②面对特殊的人群,比如残障人士,或是有点“特殊”的人

之前,CC幼儿园里有一位同学,脸上有一块胎记,班里有些调皮的孩子会喊她“丑八怪”。

为此,老师还特意给我们家长发过微信,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取笑、嘲弄她,也不要总是好奇地盯着看。

那时,我就趁着那次机会跟CC认真的谈过。

如果路上遇到有些“特殊”的人要怎么办?

不要窃窃私语,也不要有过多的注视。即使好奇,也要收起我们的目光。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过多的注视,也是一种伤害。

③一些特殊的场合

比如婚礼呀,生日聚会,或去别人家里做客啊等这些场合,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虽然说什么是人的自由,但在中国有很多场合,很多人群是对一些话有着忌讳的。

比如结婚的时候,要讨彩头,说吉利的话等。

这些不必一蹴而就,但需要我们家长,在生活中慢慢去教孩子,带孩子去体验,去学会尊重。

因为不同场合,家长在说话过程中,语言、姿态、语调等的变化对孩子来说都是丰富的学习素材。

尤其是去特殊的新场合,我都会花两分钟跟孩子聊聊规则。因为这些场合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是熟悉,但对小孩子而言是陌生的

我们不能凭空要求孩子就举止得体,所以一定要提前告知。

长期下来,你可能多花了一点交流的时间,但是你一定会拥有一个举止得体的孩子。

C妈说:大家总是说现在的网络环境乌烟瘴气,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很可能被人追着骂。当然,做自媒体的这些年,我也深有体会。还记得,之前遭网暴而跳楼自杀的18岁B站博主依奈(网名),最开始只是想在网络中需求友谊和安慰,却不想因为自己随便改的一个ID“进不了前3就自杀”(某个游戏)就遭到了连续3个月的网暴。很多陌生的网友不断地谩骂、诅咒、诋毁她,直至彻底摧毁了这个本该拥有精彩人生的女孩。如果每一个人从小就能意识到语言的重量,随口说的一句话既可以温暖他人,也可以伤害,甚至毁灭他人,伤人的话三思再说。我想,这个社会会少很多伤害。所以,就从我们开始,教会孩子对语言保持敬畏,做一个好好说话的人。很多事情,你可以不赞同、不喜欢,甚至拒绝,但要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