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披着控制外衣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位妈妈对尹建莉老师说,我已经给孩子自由了,可是他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尹建莉老师笑着说,你看就吃饭这么一件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做主,你给他的又是什么自由呢?

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看似是在给孩子自由,可却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很多权利。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想自己吃饭,你能让他自己吃吗?尤其是刚刚学会吃饭的孩子,拿着筷子或者勺子,把饭弄得到处都是,有时候吃着吃着还会玩食物,面条放到头上当头发,米饭抹到脸上,衣服上都挂着饭粒,桌子上、地上更是重灾区,打扫起来特别麻烦。

有的家长就会因此给孩子喂饭,为了省事,可这样却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自由。

吃饭仅仅是个很小的例子,其他方面也一样。比如,学习上,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也是不给孩子自由。假期制定很多计划,计划看上去完美无缺,可孩子却不执行,因为这是家长的计划,不是孩子的计划,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孩子是没有自主权的,所以,在执行上就会出现反抗和拒绝。

那有的家长可能就会说,什么都要给孩子自由,那就不管了呗?放手呗?

其实不是的,给孩子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无痕引导。比如,有的家长很抵触孩子玩手机,就和孩子约定玩手机的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就要受到批评。可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并不能很好地遵守约定,经常是到了规定的时间却不把手机交出去,让家长很生气。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给孩子玩手机就放心给他玩,不要限制时间,可以跟他说,妈妈相信你能管好自己,你看一会儿就写作业,写完作业过来吃饭。

这样说就可以了,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会儿提醒一下一会儿提醒一下,让孩子觉得你特别不相信他,他就会很烦躁,本来应该交出手机的,这下子也不交了。

如果你能全然地相信孩子,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不再唠叨,不再时刻叮嘱,那才是真正给了孩子自由。物理空间上的自由只是自由的外在表现形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内心的自由,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管理自己,这样的自由才是他更需要的。

有位妈妈说,我都已经给他3个小时的自由了,难道还不够吗?他到底想要多久?听妈妈这样的态度,就知道,她其实没有全然地相信孩子,而只是没有办法了,才选择对孩子妥协。其实她不想给这3个小时,从内心来说,她觉得太多了,孩子不需要这么多的自由。

可是呢,孩子想要的是清静,是不被干扰的感觉,而这些,是他的妈妈很难体会的。

生活中真正能有自由的孩子没有多少,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长的控制下学习和生活,哪怕是给了自由,也只是暂时的空间分离,至于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那可能是奢侈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