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小的分享:喜欢关注点赞
上篇中我们讲述小美【一个用十年治愈自己一生的姑娘】,今天我们告诉你如何从原生态家庭中剥离出来,开启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情感盲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父母在我们心中早就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有些是爱、尊重、独立;有些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人无完人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情绪、会发脾气等这都是正常行为;但是持续性负面的模式【大骂、训斥;嘲笑,无用使自己深受负罪感的折磨;性虐待;强加太多的责任或者极度溺爱和过度保护】,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就是伤害型父母。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向孩子发动攻击,从贬损的责骂到皮带抽打,还要将自己的暴虐行径合理化为训诫或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长期处于这种负面关系模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如果不及时修补会在成年以后的生活对引发自我性的毁灭。
了解父母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足以帮助你卸下身上的责任感和负罪感,更足以让你认识到父母负有的责任。
你是否也在原生态家庭中,甚至影响你成年以后的生活:
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将一切“否认”【他们这么做都是为自己好】或者合理化
1.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会因为父母故意扮弱、年迈或者已不在人世,激起子女对他们的保护欲,而对他们曾经的过失再去责怪或者不愿争辩计较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他们辩解,但因为这些却心生愧疚而就像受害者替罪犯认错一样。【前一段有个新闻,讲述的就是一个父亲在年轻时抛妻弃子,却在晚年查出癌症后,通过媒体找到成年的子女要求赡养。】但是对于子女来说,不去及时正确引导会将以前父母信奉的 规则附加在你以后的家庭中
2.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伤害我【没有足够的感情陪伴或者被遗弃】
二、操控性:【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基于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遭到一起的恐惧。【比如利用工作的繁忙对抗经常不回家的负罪感;
关系的剥离会滞后多年甚至永远无法实现。不懂得区分父母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
作为一个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衣食住行,安全】还要求情感上的抚慰以及尊重,作为父母要正面积极的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可以合理设定合理的行为限制加以引导
【有权利做个孩子,同时在不牺牲童年的生活为代价,承担一部分家务以及责任。】
父母在介入子女生活时应保持尺度。
【小时候不敢积极表达观点的恐惧仍然控制着自己已经成年的自己。】
三、酗酒型的父母:
在这样的原生态家庭中的孩子很难信任任何人【总会觉得会遭到背叛】、强迫自己完成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成年后会借助一些操控别人的手段【比如挑剔斥责】掌控生活。更讽刺的是为了对抗孤独采取的防御措施却正是成年后令自己感到孤独的祸端。
四、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有严重的感情缺失和需求不满步入社会,所以孩子是自己父母的替代品;还有他们认定孩子生而邪恶,只有严苛责打才能拯救。如果不及时克服这些,孩子以后会不如父母的后尘。【子女成年后会有,自我厌恶、对父母的依附、对他人缺乏自信以及安全感的不足】
五、言语虐待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一种是对孩子外表、智力、能力和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攻击;另一种是长期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对孩子发起攻击。【孩子没有足够的处世经验,无法理解什么是玩笑,所以会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言语虐待不仅仅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还损害了正当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生存方式和成就价值的负面预期。
六、性虐待父母
这种经历最残酷也最难以启齿,背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任,也摧残了孩子最宝贵的纯真。这种情况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因为孩子不愿看到自己信任的人是坏人,会产生负罪感,内心有更多的恐惧、迷茫、悲伤、孤独和隔阂,从而塑造一个假自我。使成年后的孩子无法摆脱自己无能、无用、罪孽深重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异类,不正常。
而这样的原生态家庭几乎都是代代相传,归根结底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积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等形成的家庭行为模式。他们对孩子持有往往自我为中心和利己的观念【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按照我的去做,否则就是错等等】
分享这些,并不是为了控诉父母或者报复,而是要直面家庭的真相,父母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当然你的人生路还很长,你也要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乃至自己以后的家庭或者孩子负责,那么你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救自己,让自己从这种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