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像诗歌的科普书,告诉孩子什么是生生不息

纪录片《绿色星球》的第三集展示了一种植物:

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地面上所有繁茂的植物,此时大地浓烟滚滚,一片焦黑。

曾经枝繁叶茂,而今一片死寂,然而就在一片死气沉沉中,有一种植物竟然从灰烬中冒了出来,它就是垂筒花

在地下沉睡了15年的垂筒花,在大火过后万物尚无生息的这段时间,拼命吸取养分,拼命生长绽放。而等到其他植物重新焕发生机时,垂筒花热烈而又短暂的一生也要结束了。

作为一株球茎植物,它将重新回到地下,直到另一场大火唤醒它。

我和孩子为垂筒花惊叹的同时,她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地下的15年,垂筒花真的只是在睡觉吗?

她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后浪最近出的一本书《一颗小种子》,书中用风琴折页的形式,生动描绘了一颗小种子孕育、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的历程。

作者在书里拟人化了小种子,用饱含诗意的语言以及热烈大胆的插图,极其形象给孩子们展示了种子破土而出,之后慢慢长成参天大树的生命历程,从而让孩子理解生命,感受成长。

《一颗小种子》的文字作者是马尔·贝内加斯,她不但是儿童和成人读物作者,她更是诗人。书中的一字一句,都透露着诗人作者的浪漫与真挚。

插图作者是诺伊斯·卡马尼奥,她在学习美术后,进入了插画的世界。喜欢为书创作插画,探索文字和插图之间的关系。

虽然《一颗小种子》是科普书,但我觉得它更像是诗歌化的哲学书,书里的语言不但富有文学性,而且还带点哲学和诗意。插图大胆而又热烈,红蓝撞色,吸睛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去思考生命背后的生生不息。

一、诗一样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成长

《一颗小种子》里的大多数文字,都不是在科普,而是在描述,描述小种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细微感受。

“想看看世界什么样儿”、“有时会害怕,有时会感到幸福”这样的句子,去掉也不影响我们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但正是因为这些诗一般的句子的存在,使得小种子的孕育成长过程更加神奇。

在作者诗意的描述下,小种子从孕育到破土而生,从幼苗到郁郁葱葱的生长历程,一点一点展现在了孩子面前,孩子从中感受到的不止是生命的勃勃生机,还有生命的可敬可贵。

原来被埋到了地底下的小种子并不是一味沉睡,它们一直在积攒力量,它们汲取清凉的雨水,它们把自己包裹严实,抵御寒潮的侵袭,它们等待着破土重生的机会。

终于等到春天的新雨和阳光,小种子拼命往上拱啊拱,根也努力往下扎了又扎,它终于冲破泥土,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段关于小种子在地底下的生命历程,刚好是书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小种子冲破泥土后,经历风吹雨打,缓慢却不停下,直至长成一棵生机勃发的大树,昆虫和小鸟也在上面安了家。

而因为喜鹊,大树的小种子掉落到了地面上,于是新一轮的生命历程又开始了。

这也是《一颗小种子》最妙的地方,虽然是两面内容,但无论你从那一面开始读,都不影响,因为两页都在描述生命,只是描述的是生命的不同阶段,而这两个生命阶段又在不断循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翻来覆去的阅读,再加上拟人化的描述方式,使得孩子们阅读时特别有代入感,更加能理解生命的可敬可贵。

我和孩子读到这一句:

“小苗儿一边舞蹈一边生长。

有时会害怕,有时又感到幸福。

就这样它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问她“小苗为什么有时害怕,有时幸福?”时,她颇有感触地说道:

“慢慢长大就很幸福,就像我,每天长大进步就很开心。害怕是因为总遇到很多难事,学不会,太难了。小种子害怕也是这样吧,风太大刮断了,不下雨渴死了,要是碰到光头强,可能还会被砍掉,这样就没办法长成大树了。”

其实,大多数科普都偏向于严谨认真,虽然也不乏趣味,也正是因此,文学诗意的《一颗小种子》真的特别难得,既有简单科普,又有诗意浪漫。

诗人作者用童趣又真挚的语言,给孩子描述了一个生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程,既让孩子重新认识生命的神奇,又让孩子在诗意中感受生命的流动。

二、火一样的插图,形象展示了生命

除了诗意的语言,《一颗小种子》里的插图也是真妙。

大片的火红,大片的深蓝,浓烈的两个颜色撞到一起,视觉效果亮眼极了!

小种子在地底下的生命历程插图以火红色为主,大片大片火一样的红,是小种子赖以生存的大地,这片火红的大地象征着生命的热烈,也给予小种子生的希望。

红色大地上面是米黄色的土地,柔和又不失温暖,仔细观察会发现土地上有很多细节。升到一半的太阳,翩翩飞舞的小蝴蝶,出来觅食的小老鼠,还有一只展翅高飞的蓝尾巴喜鹊,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与地底下沉睡的小种子,一动一静的对比,更加彰显生命之神奇。

翻过来小种子变成小苗的这页,插图以深蓝色为主,湖水一样沉静的深蓝色是天空,广阔无垠,是小苗成长的天地,也包容了小苗的害怕与欣喜。

而且插图里除了晴朗的蓝天,也有雨天,有阴晴交替,也有黑白交替。

而如果把两页插图连起来,我们还能看到四季更迭。

感受到春暖的小种子冲破大地,长成小苗。天气渐暖,阳光变多,小苗慢慢变大,根不断向地下扎深,枝干不断向天空延展,小苗变成小树,又慢慢变成大树,而这需要的又何止是一个春夏秋冬,小种子要经历多少个四季流转,才能长成高耸挺拔的大树?

这些在阅读之外留给孩子的思考,是《一颗小种子》的另一个价值,或许孩子们现在还无法思考太深刻,但是书里关于生命的生生不息,关于生命的源远流长,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颗小种子》并没有特别指明是什么植物种子,但无论生长期长短,这些植物们的成长历程大抵都是相似的吧。

所以《一颗小种子》应该可以回答孩子关于垂筒花的问题。在地下的15年,垂筒花不止是沉睡,它应该还在默默积攒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然后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