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录 | 特色食育课程《种子奇遇记》

#教师实录第4期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孩子们的课程来源于生活。


《指南》中科学领域对幼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亲近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经常带孩子们接触大自然,能激发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本期作者:邹燕萍

成都市郫都区天犀浦街道和幼儿园教师

● ●

一日午后,我带着孩子们在园内散步,走着走着就到了种植园,园子里有好多的蔬菜的种子。


“哇,这里是中三班的园子啊!”


“园里种的那是什么菜呢?”


“我认识,有青菜、萝卜、大蒜。”


“这些是怎么长出来的啊?”


“这些都是种子长出来的呀!”


“种子可以长成很多东西,我认识的种子有好多,花生、绿豆和红豆都是的。”


“黄豆也是,我奶奶家前面晒了很多黄豆呢!”


“我看到我奶奶把种子种到泥土里,然后不久就长出绿色的小苗苗啦!”


每个孩子对种子充满了的好奇,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决定开展班级的食育主题活动——种子的奇遇记,让孩子们认识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种子”大调查



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我们邀请爸爸妈妈们一起收集各种种子,帮助孩子提前获取有关种子的知识。


我们设计了种子调查表,让孩子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与此同时,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区寻找种子,仔细观察种子。


我们进行了一场种子是否可以吃的讨论

种子可以吃进肚子里

有些种子可以吃,有些种子不能吃

西瓜种子白色的可以吃,黑色的不能吃

“种子”初体验

我们将孩子们带来的种子展示出来,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的方式, 观察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增加对种子的认识。


在“种子夹夹乐”的游戏中,锻炼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豆子”的游戏中,锻炼孩子手口一致数数的能力。

“种子”在哪里?

孩子们努力寻找常见水果的种子,了解水果如何通过种子长成现在的果实。


亲身体验哪些水果的种子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种子”粘贴画


充满创意的孩子们打算利用种子进行粘贴作画,小小的一颗种子,可以变出许许多多的造型。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完成的画作,孩子们从中发现自然材料的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种子”种植

“老师,老师,我们把种子种到泥土里吧!”


“那谁来照顾种子呢?”


“我来,我来,我会照顾小种子!”


既然孩子们那么感兴趣,我们就动手干吧。


请了班上两位家长把种植区修整一番,孩子们亲手种下小种子,浇水、施肥,小种子可要努力长大啊!

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没过几天,小种子就冒出小脑袋来跟大家见面啦!

“哇,我的小种子发芽啦,好神奇啊!”


“大家快看,我种的小白菜都长这么高啦!”


“老师,我的种子会开花结果吗?”


“老师,为什么种子会发芽呢?”


“老师...... ”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解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孩子们得出结论


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温度、土壤、水源和修剪。


有的小朋友说最重要的是土壤


有的认为最重要是肥料......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


原来种子和我们一样成长需要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原来不是所有种子都会结果


原来有的种子开花不结果

“豆芽”成长记

有一天中午我们喝了豆芽汤,有孩子说豆芽汤真好喝。


于是我们突发奇想,决定自己来水培豆芽


水培豆芽开始时,我们提前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孩子们从家里带一些黄豆与绿豆。


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准备水培的工具。

1

2

3

4

5

6

第一天豆子泡水


第二天豆子开始发芽


第三天豆芽的根长长了


第四天豆芽又长大了


第五天、第六天......


大丰收时刻来到啦!


最后我们把豆芽带回家煮豆芽汤喝,感觉自己亲手种的豆芽煮汤格外好喝!


我们运用观察记录表将豆芽的成长记录下来。

“种子”故事分享

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和孩子们分享关于“种子”的绘本故事,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认知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教育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与耐心,和孩子一起享受发现、探究、思考、创造的过程。


孩子们不再只是被动的学习者,活动随着孩子们的兴趣点不断深入,他们有了更多与环境接触与对话的机会,这才是活动本身应该存在的价值。


同时我们的活动体现了园本课程特色——食育课程,让孩子在大自然环境中进行主动探究。

谢谢阅读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来源于当代学前教育网征集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属于作者,转载需授权。反对抄袭,反对洗稿。

编辑:当代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