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睡好觉难,大部分原因在TA!“1补+1裹”,解决大难题

今天的内容得从我的朋友小孔说起,几个月前她终于“卸货”了!


新晋宝妈,成功把身体上的压力,悉数转移到了心理上!


一旦“扫描”到孩子的一点异常,立马飙泪,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


有时候大大的科普(委婉提醒)——


比如:这些可能都是正常现象;可以看看孩子状态再决定去不去医院;总这么折腾孩子也不好...


都被她视为“废话文学”,敷衍应对:行行行,知道了!然后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放在心上!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前两天,小孔又抱着娃冲进了诊室,说是发现孩子睡觉时抽动,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怕是遗传了!


看着她蓬头垢面、自责又愧疚的样子,科大大百感交集,耐心的和她解释说:


不是遗传!你们的抽动不一样,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小孔说,她睡觉时,偶尔会猛地抖一下,并伴有从高处坠落到海里的感觉,甚至会把自己“吓醒”!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这是“入睡抽动”,一般发生在即将入睡时,尽管抖醒了也不会影响睡眠!



翻个身就能接着睡了,更不会威胁身体健康!


而像小孔家娃的这种新生儿抽动,就更普遍了!



新生儿刚刚从比较封闭的“子宫”来到外界,对温度、光亮和各种声音都会不适应!


甚至家人说话声音大点,宝宝都会被吓一大跳!



这时,你们可别像小孔一样“矫枉过正”,白天就开启“静音”模式,好心办坏事地拖延了孩子的听力和听觉发育


其实,只要不是大吵大闹,正常说话的音量并不会“吓”到宝宝!


除了外界因素,宝宝的正常发育也会促使其“惊跳”!


孩子刚出生,神经系统还不成熟,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因此给了大脑擅自行动的机会,时不时让娃抖动找找存在感!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 像我们成人一样,宝宝刚进入睡眠状态时也是浅睡眠,脑细胞还在兴奋地“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故而出现些兴奋的动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在这期间,宝爸妈可以通过抚触、减少刺激性音量或帮助娃放松惊跳肢体,来安抚宝宝!


如果这些都不管用,并且宝宝在非睡眠期间也有惊跳症状,或是发作期间伴随明显的头或眼偏斜,很可能是病理性肌阵挛或癫痫找上了娃,需要及时就诊!


而正常的新生儿惊跳会在出生3-5个月后逐渐消失,在此之前,宝爸妈们不必过于忧心!



一听娃可能缺什么,小孔的焦虑DNA又动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别慌!补够维生素D就行了!


专家建议,宝宝出生15天起,每天补充400IU(对应10ug)的维生素D!能够有效防止惊跳!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特别注意:新生儿、低重儿、双胎儿推荐摄入800~1000IU/d (对应20-25ug),3个月后改为400IU/d(对应10ug)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为宝宝再造一个“子宫环境”!


在宝宝睡觉时,用襁褓/睡袋把他包裹起来,给他熟悉的安全感!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给足宝宝安全感,又留2-3指的空余活动空间,就可以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如果宝爸妈想用睡袋防宝宝惊跳,那选衣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两个因素:


➤ 材质:


全棉纱布透气、吸湿效果好,适合容易出汗的宝宝;


普通全棉更亲肤,平整耐用,宝宝用起来更舒适;


➤ 使用习惯:


睡觉时,爱动的宝宝推荐选择分腿睡袋


睡觉比较老实又享受蜷缩的娃,更适合不分腿睡袋。


除了以上这几点,爸妈们还得留意一下:


有没有方便穿脱的双向拉链?

有没有绣花装饰?有没有比较硬的线头?

方不方便换尿不湿?

......


夏天来了,一般家里都会开空调,所以最终科大大建议小孔家备了个夏款的普通全棉睡袋。


你们呢?学会选睡袋的核心方法了吗?或者有什么防惊跳的小妙招?欢迎在留言区分享给大家!


让我们在育儿路上,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