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和我说:特别的焦虑。
我问她焦虑什么?她说为孩子在幼儿园尿床烦恼。我说尿床不是很正常么?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尿过床。朋友说关键是老师找到她说让她在家好好训一训孩子。
老师说了以后,朋友特别重视这个事情,多次在家里和孩子说过尿床这个事情,也教育了孩子许多,包括“提醒孩子午睡前要先去上上厕所,午休时如果要上厕所不要逼着应该及时去上”等等内容。总之,做了不少努力,却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孩子仍尿床了几次。
朋友问我怎么办?
就这问题,我其实挺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我就在想,作为父母,应该在家怎么传达老师的话。据我了解,很多父母在传达老师话的时候,特别的简单粗暴,好一些的父母只是重复老师说的话,不注意的父母很可能会将老师的话严重化,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将老师表达的内容添油加醋。
有时候,我们常常将责任推给了老师,真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老师不会做老师,不该定义自己的孩子,不该这样那样。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好像忽略了我们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推进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的作用是什么,其实是家长和老师之间要互相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就要求,当老师在批评孩子甚至出现一些定义化的行为时,父母要承担起鼓励和提振的作用。
我记得有个纯净水广告其实很经典,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和这个广告很契合的是不少家长是“我们不学着如何做一个家长,我们只是老师言语的搬运工”。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当孩子尿了床,老师批评了他,孩子难道不知道错了么?知道了,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再一次批评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我是孩子,你希望再一次听到父母的批评么?不啊,我们更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对不对?
如果我们再一次去批评孩子,根本无益于孩子不再尿床,很可能击穿孩子的心灵,一是产生焦虑心灵,午休时即便没有尿,也会逼迫自己去上厕所,即便上了厕所,也会在午休的时候因为焦虑而重复性尿床;二是产生自我怀疑,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其他同学不尿床,只有自己尿床,进而怀疑自己身体上存在问题,甚至自暴自弃。
说真的,尿床这种事情就像我前面所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几乎都是偶然性事件,既然老师已经批评过了,即便老师絮絮叨叨和你说了很多,不妨“视而不见”,真的呢,回到家,既不要对孩子说教什么,更不要去鼓励什么,权当不知道。当然,有父母说被老师就这个事情说总归心情上不爽快,其实没有必要,我们也要体谅下老师,幼儿园四五十个孩子,就那么两三个老师,真的很不容易,有时候说两句很正常的。
尿床这个事情本来就很小,但就这个事情伸展开来说,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家长会”的真实案例,具体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大致和大家分享一下。说的是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成绩非常的落后,学校召开家长会,孩子在家中特别的忐忑,等待着母亲归来后的“狂风暴雨”。谁知道妈妈回来后,不仅没有打孩子,还微笑的对孩子说:孩子,虽然你这次考得不好,但老师对你还是很有信心的,说了你的不少优点,又指出了你努力的方向,她相信在你的努力之下一定会慢慢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孩子,妈妈也觉得你是可以的,从今天开始,妈妈陪着你一起努力,好么?
妈妈的话,激发了孩子的信心。随后的时间里,孩子开始逐步改掉缺点,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变优秀,最终考上了985高校。
孩子一直深信妈妈给他传递的来自老师的信息,他永远不会知道妈妈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了他。当天的家长会上,老师严肃的批评了孩子,甚至还批评了这个妈妈。妈妈原本想回到家对孩子大发一通脾气、痛揍一顿。但妈妈躲在外面哭泣的时候想了很多,否定了这个想法,妈妈知道如果这样回去做了,只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再加上妈妈对孩子是很了解的,知道孩子之所以学的那么差劲,是玩心太重,所以就换了一种方式来传达,反而起了奇效。
父母传达老师意思的方式不一样,真的决定孩子的当下与未来。
有朋友问我怎么传达比较好呢?尊重以下三种原则:
1.原则性问题一定要较真。
但凡老师传递过来的涉及原则性问题的内容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孩子也要特别的较真。原则性问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和品德上的,比如不做作业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传达,父母在传达时也要注意,不要开口闭口总是“你们老师说的”这种第三人称式的表达,应改为“把某某作业拿给我检查检查”这样第一人称的表达。人称的正确使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震撼,这会让孩子知道你不是不关注他,只是因为忙等原因暂时性的无暇关注,更能引起孩子的警惕心,知道你会查看不敢忽悠和糊弄你。然后呢,父母知道这一问题后,就可以约法三章和定期检查。和孩子约定如果再有犯错就必须接受什么样的惩戒。
2.批评性话语要有技巧性传达。
老师愿意批评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不要总是焦虑和大发雷霆,这会产生很深的情绪积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情绪爆发。我们作为父母,是成年人,本来就必须承纳这样的压力。在传达给孩子时,就必须有选择性、有技巧性的传达,不能一股脑儿的直白了当的传达,很大程度上不能解决问题,并引发孩子对老师的厌恶和反感,甚至让孩子因为讨厌这个老师进而讨厌这个老师教授的这门学科。作为父母,首先要解析老师批评话语中表达的关键信息,了解孩子究竟在哪一些方面有缺陷或者出现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帮助,鼓励孩子改正。
3.偶然性问题记在心里暗暗观察,可暂时不传达。
就像前面说的尿床的问题,父母得知老师传达的信息后,可暗自观察,看看孩子在家中是否尿床,如果也常有这样的行为,那就不是去批评指责或者训练,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也是偶然为之,那就一笑了之。如果孩子向自己反馈这样的苦恼,不妨打趣一下自己,告诉孩子,自己小的时候也尿过床,不是什么大问题,孩子心结开了,逐步也就不会计较这个事情了。就像我女儿以前睡觉的时候总要去上个厕所,深怕要尿床。我都开玩笑说没事儿,爸爸小时候也尿过好几次床,还被你奶奶打过屁股呢。孩子慢慢的对这个事情不紧张,睡前也就不特意去上厕所,至今也没有尿过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