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孩子们的生活被手机屏幕占据了太多空间。
虚拟世界让孩子与现实生活脱节,若我们想要孩子主动放下手机,就必须在现实世界里为他们寻得价值感。
这份价值在苍穹浩瀚的星光里,在清晨山林间婉转的鸟鸣里,
在和家人围坐共食的温馨里,在学会一项技能油然而生的自豪里。
当现实生活的丰富与精彩足以抗衡手机的诱惑,孩子就能挣脱虚拟的束缚,拥抱真实且充满意义的生活,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无计可施
儿子今年10岁,每周末分两次玩手机或者iPad一个小时,周内除了看作业和查学习资料基本不碰手机。
业余时间他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做手工,看书等,沉浸在各种各样的爱好里,最近他喜欢上研制黑暗料理。
如今的岁月静好,源于“允许”。
通过认真沟通我们协商出可以用手机的时间,学习查资料、看优质纪录片、电影等都可以用手机,除此之外不用,他欣然接受。
允许他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航模,我负责帮他找玩伴提前跟家长沟通;
允许他自己安排玩耍和学习的时间,因为信任他会很好地拿捏好分寸。
允许他想要尝试各种兴趣爱好,他自主选择陆续上过绘画、架子鼓、游泳、书法、编程;
后来又自主放弃,过程中我也没啥要求或目标,目前他喜欢的编程上了3年了,去年得了省赛第一。
允许他去厨房动刀、动火自己做饭;
允许他到我工作的公司;
经常和他聊天,互换彼此的各种想法,允许他参与大人的生活,因为生活即教育,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
可之前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和老公因为工作关系,没有办法总是陪玩。
约定玩手机的时间和时长,总会被他打破。
关掉家里的网络,他会黏在邻居家,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怎么叫都不回家。
有时半夜大人睡着后,他会去偷手机。
凌晨起夜,发现他被窝里屏幕闪烁。
孩子班里十几个都戴起了眼镜,除了焦虑视力健康、睡眠质量、颈肩健康。
跟很多家长一样,我也担心长时间沉迷手机可能会改变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
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成瘾等,摧毁孩子的沟通、独立、内驱力。
让孩子无法长时间专注,破坏孩子的学习力和心力。
但是,我却毫无办法,说的轻了不理,说的重了就发脾气。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情况不是特例。
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赵先生的儿子小辉今年 15 岁,正处于关键的初三阶段。
但自从迷上手机游戏后,整个人的状态急转直下。
学习成绩从班级前 10 名掉到了倒数。
家长试过各种强硬手段,比如直接拔掉网线、把手机藏起来,但每次都引发更激烈的亲子冲突。
小辉会通过绝食、摔东西等极端行为来反抗。
甚至逃学跑出去网吧继续玩游戏,学习力几乎丧失殆尽。
家长无奈让孩子休学在家,小辉开始出现抑郁症状,整天睡觉,拒绝与父母交流,情绪波动极大,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手机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但人类对手机的使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孩子不当地使用手机,会让人生逐渐走向失控。
孩子渴望,归属感和价值感
著名心理学家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正面教育》一书指出: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我仔细观察了儿子在手机上都干什么,发现无非是社交和娱乐这两类。
通过手机与同伴交流,融入集体,感觉被接纳。
游戏中完成挑战赢得成就感,当被伙伴认可和赞扬,感觉自己很重要。
可见,孩子不是放不下手机,而是手机背后藏着孩子更深层次的需求。
当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没有办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千方百计地去手机中寻求。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作一棵茁壮成长的树,那么归属感就是土壤,自我价值感就是传输养分和支撑的树干。
著名的教育家、演讲者樊登老师曾分享:
自己的儿子嘟嘟在家里特别喜欢打扫卫生,他喜欢擦楼梯,常常把小区楼梯整个擦一遍为大家提供方便。
还帮家里人干活,吃饭去之前帮着包饺子。
吃完饭帮着洗碗,干什么都喜欢参与。
嘟嘟觉得手机没有什么好玩的,樊登老师完全不去管儿子的手机问题,因为嘟嘟有很多更有趣的事情要去做。
比如嘟嘟和樊老师曾用222天共读《古文观止》,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乐此不疲。
樊登老师讲: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有价值的时候,就不会轻易放弃,价值观让人有自尊,有动力,有抱负。
孩子只有成长在充满爱和自由的土壤中,被信任、被认同,才会更加自信,主动探索新事物,在现实中找到价值感就不再依赖手机。
被动放下,不如主动选择
时代发展的车轮不可逆转,每一个新工具的发明都会给一代人带来极大的挑战,但是历史证明:人始终是工具的主人。
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除非他愿意改变。
父母们不妨试试这三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方法:
1.选择友好规则:柔性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死规矩
首先和孩子聊一聊,搞清楚电子设备是用来干什么的,达成共识;
然后订立家庭公约:约定禁用手机的时间和家庭Happy Hour。
比如吃饭,做作业,读书,睡觉时,在汽车里、餐桌上、床上等不能用电子设备。
周末的家庭Happy Hour,全家可以一起看电视、看纪录片和优秀的电影,一起讨论,一起欢乐。
当家长与孩子对手机的真正用途达成共识,尊重孩子的意见,以身作则共同遵守家庭公约,孩子慢慢会变得自律。
2.选择友好关系: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自儿子出生起,我们家就有意识地戒断了屏幕,将家里的电视墙换成了图书墙。
低龄儿童其实更愿意与父母互动,我们一起读书、画画、桌游、周末出游、聚会,度过了很多幸福快乐的时光。
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纠正孩子靠吼是不管用的,靠爱更管用。
孩子犯错是帮助父母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机会。父母教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知道下次怎么做,这叫作成长性思维。
一个被爱意包围,体会到幸福和快乐的孩子,怎么会把自己隔绝在灵魂的孤岛呢。
3.选择友好社会:通过兴趣找到与世界的对接入口
《少年发声》作者陈瑜采访了一位叫小米的初二女孩,她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成绩全班前五,年级前二三十名。
她说很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说:“他们画了个圈,在这个圈里,你随便跑,但是只要出了这个圈,就有问题,游戏就是在圈外了。”
爸爸教他烧饭炒菜、安全教育,每次学跆拳道回来,爸爸跟她趁热打铁一起操练。
妈妈是咨询师,开会有时让她参与速记,促使她渐渐喜欢上了心理学和哲学。
小米的认知水平很高。
从尸斑鉴定,到南美洲物种多样性;
从死亡话题到教育理念等等,她都能讲出一二,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
小米的父母为她画了足够大的圈,任意她驰骋,探索未知,手机游戏对她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
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是在广阔的自由、平等、尊重,有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重要的;
生活是多元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一定会主动放下手机,去拥抱更精彩的世界。
作者 | 诗漫·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