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其中有“述而不作”的说法,阐述前人的学说,不加改动,就算是宣扬古典文化了,如此一来,孔子就把自己比作长寿的彭祖了。当代人对此嗤之以鼻,并不能完全理解孔子的意思,尤其是一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要反其道而行之,“作而不述”,写一些论文,即便抄来抄去,也仍然要写,弄得废纸一大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孔子传述而不随便解释,信任并喜爱故事,本身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修订《诗》、《书》、《礼》、《乐》、《春秋》,没有根据个人喜好删削,也没有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改动一些东西,只是把前人留下来的东西阐述一遍,就算是述而不作了。孔子尊重历史,他要记载的是“信史”,所以他说“信而好古”,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看法或者根据某种思想随意改变前人留下来的东西。有人曾经质疑,孔子删定《诗经》,只留下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而那些他认为的“淫”和“伤”的诗歌都被删掉了。其实,这种看法没有根据,《诗经》创作和定本的时间和孔子的生卒年不符,也就是说,孔子没有删定《诗经》,而是传播了《诗经》。对于历史,也是如此,孔子喜欢历史事件,相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要按照原来的记述不加改动地传播。可是,后代史官们就没那么大度,而是受到了权力的胁迫,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只是自己不喜欢,就要做一些改动,而这种改动遗毒甚广,让后人无法看清历史的真面目。
有历史抹黑秦朝,抹黑明代和清代,还有的历史抹黑少数民主政权等等,大多带有某种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像孔子说的那种“述而不作”。史官们都带有了个人喜好,受到了某种意识形体的影响,就等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很容易进入个人化的历史写作,尤其是没有亲眼所见的历史事件,史官们会根据预设的历史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的条件来推测,甚至进行个人化的揣测,进而补足细节,作出自己的判断。其实,历史并非如此简单,而是充满了很多变数。即便史官们做了个人化推测,也不一定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反而有误导之嫌。看历史的人总是相信历史事件是真的,而真正研究历史的人却往往怀疑历史的真实性,甚至一项考古发现就可以推翻很多历史说法,也可以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大跌眼镜。
或许,孔子早就知道传播学的一些道理。不管是理论还是故事,抑或是历史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传播人的影响,甚至会被随意改变。传播人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转述一遍,就会发生意义的畸变,毕竟语言具备多义性,而转述人有个人化的理解,如此一来,转述的东西就不是原原本本的东西的了,不带有原汁原味的色彩了。经过多个人转述,就会发生意义的根本畸变,甚至出现了任意改编的集体创作。很多文学作品在口耳相传阶段都经过集体创作,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实只是人们任意改编的结果,逐渐稳定下来,却并不一定是原原本本的东西了。有鉴于此,孔子要“述而不作”,传播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而不是私自改编。

他的态度是严谨的,起码最大限度地保证古典文化的本来面貌。只是,发展到现在,很多古典文化都被改编了。很多文人早就忘掉了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转而“作而不述”,专注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解读,却往往失之偏颇,胡乱解释一通。学术明星、学术超女层出不穷,论文写了很多,书本出了一本又一本,简直汗牛充栋,却失去了古典文化的本来面貌,成了传播伪古典文化的活教材。不但如此,而且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也在制造很多自以为有独特发现的“学术垃圾”,写了很多论文,有的还能在某些期刊上发表,却没有什么创建,也没有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还不如不写。可是,大学评价体系要论文,以论文为主要评价手段。于是,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大学生都要专注于写论文,在古典文化中寻找可以任意发挥的蛛丝马迹,在实验室搞一些个人的“独创发明”,却违背了“述而不作”的信条。
当然,搞创新是可以的,科学实验也是可以研究的,但对于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谨慎,不仅要“述而不作”,力求保持原汁原味,而且还要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受到个人喜好的影响,不能受到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能受到权力和资本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就变得非常困难。君不见,学者专家如过江之鲫,纷纷粉墨登场,为权贵们站台,洗地,还要兜售一些新书,甚至要做广告代言,已经斯文扫地,也就没办法“述而不作”了,只能说是“作而不述”而歪曲原意的典型。
在讲究创新的年代,要做到“述而不作”很难,只是“作而不述”,却有些曲解原意的意思,人们大可不必看这样的文章,直接看原著比什么都好。或许,“作而不述”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也就没必要担心孔子“述而不作”的潜台词了。难怪伪专家、伪学者那么多,原来文化根源出了问题!

成中英在《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一书中指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这就表明他对历史根源性具有相当的自觉。他的创造是继承传统的创造,发表了更上一层楼的价值诠释,因此也表现了更高层次的人性自觉。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所在。”或许,这就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