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2022年07月05日16:14:30 育儿 1702

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 天天要闻

几天前,助理接到一位小来访的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她的声音充满了愤怒:

“老师给孩子做完咨询,让我多去关心陪伴孩子,结果孩子跟我冲突更大了!我到底该怎么做?”

我在后续了解到,家长确实听进了我的建议。因为孩子没有去上学,她也一直陪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督促孩子学习,阻止孩子玩手机,安排孩子做运动、按时吃饭睡觉……

但这样做的效果不像预期中的好,孩子表现出的强烈抵触和反抗,让她生气、无助而委屈。



这也是很多家长面对的问题: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就是看不到我对他的爱?到底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关心和陪伴



1 过度的爱


毋庸置疑,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

曾经看到有人为了能在学习方面帮助孩子,就给自己报了奥数,英语之类的学习班。在工作、照顾老人、照顾孩子这三重压力之下,本就难得的休息时间愈发被侵占。且家长们付出得越多,就越是希望孩子给予等同的“回报”;最后搞得自己和孩子身心俱疲——这其实就是“过度的爱”

爱本是一种美好的感受,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但“过度的爱”并不是这样,会让人不堪重负,甚至阻碍孩子的成长——

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 天天要闻


1.1 幼儿期对世界的探索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当孩子用嘴吃玩具时,家长担心玩具脏有细菌,就会把玩具拿走。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在用嘴探索世界,去感受物质的材料、软硬程度、味道……这些丰富的体验,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味觉和感官的感应。如果在关键期缺乏这些体验,孩子的成长发育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不要因为关心和爱,去剥夺孩子探索成长的机会

在孩子小时候,不要怕他磕着碰着,就一直让他躺在婴儿床里。孩子的视野更宽广,看到更大的世界,心灵发展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活动范围也会越来越大。

在孩子学走路的阶段,不要担心他会摔跤,就抱着他不让他走。当孩子学会走以后,他知道自己就可以走过去,拿自己想拿的东西,就意味着他开始获得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这样孩子就会更有行动力

在孩子学说话时,就算一下就猜到了他的目的,也不要孩子发出一点声音、作出一个动作,就立刻满足他的需求。要等他慢慢通过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锻炼口腔中的肌肉,这样孩子后期就不容易“大舌头”。

如果家长出于宠爱过多干涉孩子成长,孩子探索世界的任务被“爱”中止,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认为探索和学习是很痛苦的。进而变得比较内向,不敢过多尝试,容易缩回自己的世界。


1.2 青春期的自主性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形容为是“叛逆”的。其中除了内分泌引发的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情绪上的波动;还有伴随着心理生理成长,想要更加掌控自己生活的愿望。

但对于家长而言,放下“照顾者”的角色很难。因为已经习惯了“孩子提出需求/发现孩子的需求-自己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养育模式,习惯了帮孩子做主解决问题;再要接受孩子“想自己做主”这样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和准备的。因此的确容易出于关心和在乎,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 天天要闻


而这时的孩子会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在意”和自身“自主权被剥夺”。

“自主权被剥夺”让他们难过、愤怒、难以接受,而与之相伴的“关心在意”又让这种情绪无法被释放。如果亲子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调整相处的模式;这样的内在矛盾长期积累,就有可能迎来爆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行为”。


因此,孩子可能并不是看不到家长的“爱”,而是“过度的爱”占据了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掌控感,从而出现了种种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

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怎样的关爱才是适度的?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


2 有效的关心陪伴

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 天天要闻


2.1 觉察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


首先要学会问自己:

我们对孩子的期盼中,是否掺入了自己内心的遗憾童年的经历、感受

要分清什么是“我小时没有完成的愿望”,什么是“我的孩子的愿望”;也要看清那个“需要很多很多陪伴和关心”的,是孩子还是童年的自己;我们是不是在用“过量的爱”,去补偿幼年期缺乏陪伴关心的自己?

我们骨子里沿袭着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潜意识上的烙印都很难去改变。

但我们并不是完全被潜意识操控。有意识地觉察和调整,是为人父母的一门课程,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不断学习提升的原因。


2.2 倾听与尊重


有时我们可能做到了生理角度的陪伴,但因为没有集中注意力、情绪状态不佳、忽视孩子个人感受等原因,并没有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陪伴,也就是咨询师所说的“关心陪伴”。


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 天天要闻


当家长适当放下一些过度的关怀,把青少年的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看待,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就能感受到“和家长在一起的自己是安全的,被支持的,有力量的”。才能和家长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汲取“陪伴”中的爱的力量,展开对生活的探索和尝试。

在孩子调整自己的时候,家长不过多操心,让孩子自己安排,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在爱中被疗愈,增强力量。


逼疯家长!孩子怎么“看不到”我的爱? - 天天要闻

适量的关心与陪伴是孩子健康心理和成长之路的有力护航。有时候家长自问“不该做什么”,比无休止地琢磨“该做什么”,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这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需要时总能出现在他身边。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亲子心理咨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吗? - 天天要闻

亲子心理咨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吗?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我对孩子太过急切,像极我爸当年对我的样子,也是我最讨厌的样子。如何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这一路走过去的印记,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执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可以感受到题主的焦虑和无奈,表面上题主是为孩子的平庸而感到失望,其实是你对于自己...
萌态百出!熊猫宝宝圆润如煤气罐,网友:这谁能顶得住啊! - 天天要闻

萌态百出!熊猫宝宝圆润如煤气罐,网友:这谁能顶得住啊!

在翠绿茂密的竹林中,藏匿着一群令人忍俊不禁的可爱使者——熊猫宝宝。它们宛如一颗颗精致雕刻的玉球,圆润得如同家中的“煤气罐罐”,让人一见便心生欢喜,爱意满满。作为中国的国宝,熊猫宝宝不仅因其黑白分明的独特毛色和憨态可掬的模样在全球圈粉无数,更
妙笔天成,弘扬国粹——张德聪 - 天天要闻

妙笔天成,弘扬国粹——张德聪

篆书,作为中国古老书法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篆书书法中,其字形匀称、线条优美,给人以古朴、端庄的美感。张德聪先生的篆书,每个字的线条都呈现出一种流畅、圆润的美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特别是在书写长篇作品时,篆书的线条之美更加凸
熊孩子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 天天要闻

熊孩子在情感表达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熊孩子在情感表达上确实有一些特殊的方式,这些方式可能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殊方式:直接而强烈的表达:熊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经过太多的修饰或考虑。例如,他们可能会直接告诉父母他们想要什么玩具或食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