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写作计划第321天,星期四。
深圳持续的阴雨天,五点多醒来,天还未完全亮起来。打开窗户,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了一片轻柔的网,一个朦胧的秋晨。伴着一曲轻音乐,开始15分钟的冥想。
早上这样安静独处的时间,是一天中最为珍贵的时刻,有时候不经意的顿悟就这样冒出来。
生活看上去如此相似,成年人都懂道理,但差别就是我们每个人带着各自的经验、故事,以及对它有不同的观察和认知。
比如,你是否在生活中经常说“不会”两个字? 因为它的人潜台词是: 你觉得某件事‘我做不到’、‘我缺了什么,所以没办法……’,这其实就是在用匮乏思维在处理事情。
前些时间,我给自己播下了一颗要去完成铁三比赛的种子,但是并没有真的开始去准备这件事情。
因为脑子里想到的一个最大困难点就是游泳,一是恐水,没有在公开水域游过泳,二是不会自由泳(虽然蛙泳也可行,但是速度会差很多)。
所以前两天,在和小伙伴的聊天对话中,我反射性的就说自己不会(印象中不止说过一次)。
然而就在今天早上,一个念头突然出来,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自己“不会”,而不是直接去学会呢?既然目标已在,那就围绕目标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困难的问题。想着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是问题。
一个人匮乏思维有多可怕,有时候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我和孩子的对话中。
昨天晚上,在陪孩子的阅读时间里:
Grace: "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
Joy: "成为一名作家".
Grace: "那你为什么现在还没成为作家? 你现在长大了应该要写很多书啊。“(一针见血)
Joy: "因为小时候不够努力,不会写~~"
Grace: "那我现在很努力,我每天都画画,我要成为一名画家和作家,还有艺术家“。
这样的对话,我和Grace其实不止一次。
不禁让我思考:
我们是什么开始丢失了自己的梦想呢?
如果不是跟孩子沟通,我根本不敢把“作家”两个字在现实生活中说出来,因为实在是距离现实遥不可及。
作为成年人,我们往往受到环境、眼界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这两个字,甚至都成了一种习惯性语言。
而孩子的梦想,是带着一颗好奇的种子,无穷的发挥她的想象力,不限制她的自由活动。这种发自内心喜欢、热爱的事情,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所以,时刻保持一颗觉知的心,把“不会”的匮乏思维,转变成【我有什么,我可以学……】富足的成长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