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常常想起那些年轻的脸,虽然我并不知道那些年轻的脸现在都是什么样子。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遇见了他们。他们用最真的心换来了最深的情。
抗美援朝湖南籍战士中,一共有11541位烈士。我的父亲和他的部分湘籍战友幸运地回到祖国,又幸运地来到广西,来到大新,成为建设广西的一员。
我见过父亲和他战友的照片。尽管那黑白的照片已经泛黄,但那些年轻的英雄们穿着军装的样子真帅。一个个昂首挺胸,嘴角挂着必将胜利的微笑。他们肩章上的每一颗星、军装上的每一粒纽扣都传递着庄严与虔诚,深深地烙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去往大新的路,于我而言就是去往童年的路。20世纪70年代,湖南衡阳一群40多岁的男人,共同品味了什么叫离乡。
当年,父亲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广西大新一个叫701矿的地方。很多年以后,我通过广西地矿大院一位老专家家中一本厚厚的藏书才知道,这个701矿对祖国的核工业曾作出过多大的贡献。
我见过的那些矿区的叔叔阿姨,和蔼可亲。他们操着南腔北调,像螺丝钉一样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个瘦高个的矿长伯伯据说参加过八路军,有时候他会坐在矿区的篮球场旁边给小孩子讲当年的故事。他说:“我们走过的路上,滴有英雄烈士的鲜血;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珍惜。”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什么叫“共产党员”,什么叫“来时路”。
更多的时候碰到的是20来岁的哥哥姐姐,他们每天踩着自行车到数公里外的矿区上班。在一辆辆卡车满载矿石奔向祖国需要的远方时,他们也从意气风发的小青年日渐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人。
当清明的雨滴落在白色的野花上,父亲就会找出当年战友的照片,念叨他们的名字,仿佛他们依然背着钢枪,耸立在冰天雪地的远方,守护他们当初一起立下的誓言。而我们这些孩童也会跟着老师去为烈士敬献鲜花。那些鲜花摆放在烈士墓前,仿佛告诉我们,有多少悄然离去的英雄,用生命在守护今天的笑容。历史记得这些为共和国奉献出灿烂年华的年轻生命。或气壮山河,或沉默无言。
20世纪90年代,我们陆续告别开采完毕的矿山。迄今,我已有近30年没有回过矿里了。曾经1000多人的矿区,如今只有3户人家留守。在友人传来的矿区视频中,我看到一个很旧的阳台上,青青的植物依然活着,成为最亮眼的一抹生命之色。就像那些曾经聚在一起的人们,他们虽已各奔西东,但哪怕只是最平凡不过的水滴,只要勇于融入建设祖国的潮流,必能成就一个波光粼粼的自己。
二
没想到事隔多年,我与大新有了更多联系是因为何先生。
2019年6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和何先生在南宁竹排冲散步。
竹排冲很美,月光婆娑,风舞竹影。灯光投射在江面,潋滟粼粼。这样的夏夜,本应心情惬意,却因为我俩共同提到的一个人而掺杂了诸多况味。有酸楚,也有不向生活低头的意气。那个人,叫黄文秀。
何先生曾在2015—2018年间,被选到大新县的一个村任第一书记。他在那里发挥了一名党员应有的作用,比如发动作家们关心当地的孩子们,为孩子们捐书;帮助贫困户的孩子爱上读书,更多地回到了校园……他不时和我提到相关大新的事情或者人,让我倍感亲切。
每个月,何先生都会在南宁与大新之间往返。一边是亲人,一边是乡亲,他在奔波忙碌里完成了一次次晨会、一次次对村民的家访,也完成了无数个夜晚对杜甫诗歌的阅读。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他带着村民共同打赢了那场名为脱贫攻坚的战役,阅读与摹写诗歌则帮助他渡过了人生中曾经的难关。
回南宁后,何先生主持广西音乐家协会的工作。那个六月,黄文秀不幸离世的消息触动了无数人的心,他希望能号召广大音乐家以及文艺爱好者行动起来,以黄文秀的故事为主题创作一批歌曲献给黄文秀,也献给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们。那个夏夜,何先生说到事故当晚暴风雨突来时的种种险恶,说到黄文秀去世时的壮烈……他还说起他接触到的无数参与扶贫工作的人们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年轻的爸爸:驻村期间,他每天晚上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通过手机和妻子视频、与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见面,孩子稚气的样子是治愈他离家在外的最好良药。何先生还说,这位年轻爸爸的手机很旧也很烂,屏幕都是花花的,于是孩子的笑脸也模糊不清,随着屏幕碎成一片片的……这个时候我再也忍不住哽咽出声……
当天晚上,我开始酝酿创作关于黄文秀的歌曲。我在想,那些围绕着她听她弹吉他的孩子们,是不是一天天长大了,也更勇敢坚强了;我在想,如果她还在,那些没写完的工作日记,是不是已经越堆越高;我还在想,她买了许久依然没有机会穿的鱼尾裙,现在安静地躺在哪里呢……
我的歌词写好后,很快被转到曲作者赵先生那里。赵先生接到我的词时正好和一位从黄文秀家乡来的人在一起。看到歌词后,他大为触动,就着黄文秀的话题,与对方又聊了很多很多。接下来的两天里,赵先生几乎不眠不休,含着眼泪把曲子谱好,并邀请了同样对黄文秀心怀敬意的歌手宁女士来演唱。
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爱笑的黄文秀,她穿着漂亮的鱼尾裙,徜徉在家乡的红土地上,像一尾鱼,在红水河里畅快地游着。此刻,她嫁给了山川,与熟悉的故土的草木村庄融为一体。而清朗的天上,星辰闪烁,映亮了她年轻而美丽的脸庞……
我没想到,我和黄文秀的第一次对话竟是以音乐的方式。尽管,我给她写的歌,她永远也听不到。我也没有想到,我虽然没有亲历驻村扶贫的日日夜夜,但我却用另一种生命的体验感受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似波澜不惊,却远阔如海。
他们是共产党员,他们是平凡的人,更是骨子里流淌着高贵气质的英雄。
三
时间翻到2020年。令人痛心且扼腕的是,短短半年时间里,我竟与两位逝去的英雄隔空对话。她们都是年轻、伟大的女性,都曾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八桂大地上。
2月5日,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梁小霞写下请战书。
2月7日,确定首批队员没有自己后,梁小霞口头和护理部主任再次请战。
2月16日,梁小霞与4名护士和1名医生共同组成了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第二批援鄂抗疫预备队。
2月18日,梁小霞写下入党申请书,书中再次请战。
2月21日,梁小霞随队奔赴武汉并开始写工作日记。
2月27日,梁小霞写下在武汉的第7篇日记,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日记。
2月28日,梁小霞倒在缓冲区。
5月26日,昏迷了89天后,梁小霞在南宁去世……
2020年的春天,是梁小霞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春天。往后季节的更迭冷暖,她再也无法知道。
我在如墨的夜色里,凝视万家灯火,与一个已不在世间的人对话。我想知道她最后那个长达89天的梦里有些什么,又或者什么都没有。
梁小霞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她想要做一名医护人员,救死扶伤。
在梁小霞的家乡南宁横州市百合镇南岸小学校园的墙上,我看见了她20年前稚气的笑脸。她曾经就读过的初中班主任依然记得,初中毕业时,梁小霞的理想就是想当医生。后来,她真的梦想成真,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实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梁小霞给每位老师都写了一封感谢的信。其中,在给凌芸老师的信中,她写道:“只有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为病人服务。”
然而,意外突如其来。
梁小霞倒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岗位上。
她在那个漫长的春天里,沉沉睡去,来不及与任何人告别,甚至没有留下一点视频或音频。只有依稀的回忆和印痕,在同事不时被泪水中断的描述里,在亲人不忍的追忆中——
小霞热爱生活,她用买来的相机为朋友们拍了很多美美的照片。而这些照片如今都安静地留在手机或者电脑屏幕上。静静地,静静地,似乎在等待什么。
小霞曾和朋友逛街,看中一条499元的旗袍,犹豫再三,过了几天才咬牙去买回来,却因为每天忙于工作,没机会穿上。
小霞买的新房子也还没有来得及住上。
…………
梁小霞住过的大学宿舍楼外,白玉兰开了又败。我在玉兰树下与她遇见过的面孔相遇。那些年轻的面孔,悲伤中带着坚毅。他们说,小霞喜欢唱歌,唱陈奕迅的《十年》,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彩虹不常见,霞光映满天。
天气晴好的傍晚,常可见美丽的彩霞铺满天空。人们欢喜地喊着,真美!大家快来拍晚霞。
是呵,这晚霞多么绮丽,这人间多么壮美。虽然,有些人再也看不到了,可正是因他们来过这个世界,那万缕霞辉之中,我们才可见信仰的光,可见他们心中永不抹灭的——那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