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午后上工时间,一批一批的建筑工人走向工地。阳光风雨,和岁月无情,一同在他们的脸上刻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我穿过这群劳累但精神饱满的男男女女,也走向了需要我想要工作的"工地"去。
面试失败了,我垂头丧气地在围蔽工地的铁围墙旁边走着,忽然瞧见,在前面十多米左右,一个建筑工人神清气爽地走着。
夏末秋初,又是离江边不远,风很大,他一边走,一边大张着手臂,让风吹起他那件蓝色的马甲,溜进他那辩不清真实颜色的T恤,一路蹦着跳着,十分快活。
后来我看到,他是一个年轻人,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带着笑,在享受阳光下的清风,戴上安全帽,走进了工地。
我将这所见讲给一位朋友听,本意是想表达,在这浮躁的当代,人人都妄想赚快钱的年代,还有年轻人肯留下来,肯进入工地吃苦,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当中,去付出劳力,是十分难得。
朋友说,在工地上越来越少年轻人,这个现象,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今天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中指出,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占比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了2.18亿。这也代表了年轻人中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对来讲,在工地、货车装卸地、窑炉等体力劳动场所,实用型人人才的比例也自然有所下降。
现代教育普及化,大部分人都经过了至少九年的义务教育,也增加了许多认识世界的途径,于是赚钱的途径就不会仅仅限于体力劳动这一项上。你不能指责他们不愿吃苦,因为像送外卖、服务员,就算是办公室里的员工,政府单位的基层干部,每个人都在吃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是在创造财富。
我认同他的话。我细想,其实我并不是赞赏吃苦,而是赞赏这种利用体力劳动上的苦,反过来作用在精神上的更上层楼的体现,仅此而已。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他在当了两年教师后,因为政策的改变,不得不回村务农,随后,他为了自身的思想世界,而去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建筑工人的劳动,是他皮开肉绽,弯腰驼背,随后他又去当了一名挖煤工人,险些失去了生命,最后毁了容。但是这些艰难困苦并不能阻断他前进和思考的步伐,他在劳动中悟彻人生,明白生活的真谛——"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根据外表和职业,我们无从判断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如果他受过教育,他可以像孙少平那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思悟出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人生理想的深刻意义,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而如果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或者受过很少的教育,也并不妨碍他对人生的思考。就像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他因为家庭贫困早早辍学,但是他在劳动中圣湖哦,在劳动中思考,先是成为双水村一队大队长,后来在政策改变初期就能够自发地提出承包责任小组的想法,后来还做起了自己的砖厂,同时还能想到帮助那些在这场改革中落后一步的村民,哪怕失败了,还凭借着不屈的意志东山再起,成为了双水村的强者。
付出劳动,收获成果,回报生活,这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路遥《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