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村上春树的这句话,也曾被我引用在文章里过,那个时候刚从大学里出来,心理还很脆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在受过几次伤后,人就变得保守了起来,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也不太愿意去随意表露自己的心事和情绪。
脱离了读书时单纯的环境后,好像大家都不约而同变得这样谨慎小心:开始真正做个大人,不情绪化,不张扬,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小秘密,不想随意说给身边人听。
大家都在以理智冷静的方式蜕变着。
与人相处,进退有度;不轻易交友,不轻易袒露自己;高兴时尽力分享,难过时,就只想要自己一个人静静消化。
虽然这样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但其实现在的我,真的不太喜欢这样。
不喜欢村上春树的那句“不准情绪化”,不喜欢那个开始隐藏喜怒情绪的自己,不喜欢有了很多心事却不敢轻易与身边人分享的自己。
说到底,隐藏了太多的真我,表面上可以营造的更加得体,内心里却容易变得越来越孤独。
但,心情很糟糕的时候,也需要发泄,也需要很多很多的安慰。
选择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毕竟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
02.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主动和身边朋友分享心事的呢?
大概是大家都开始变得成熟稳重的时候吧。大概是很多次的分享,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的时候吧。
就像是,有时候你就想简单和朋友分享一些心情,但也会在听到对方说的“多大点事,放宽心”,“是你自己想太多了”,“是你太敏感”时,突然就失去了表达欲。
于是,就会开始自我反省:我这样是不是真的不好?是不是别人会厌弃总是情绪化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自己太敏感让人讨厌了?
最后,所有的怀疑和焦虑都会演化成一个趋势:为了不让别人曲解自己,那就闭口不谈就好了。
有些话可以不说,心事可以慢慢消化,但要以这种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心里还是会觉得很难过。
明明以前的我们,不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开心不开心都可以分享,心里藏不住事,也不用担心别人会审视误解自己。
一对一的理解和包容,就该是一段关系里最舒服的状态。但成年人的顾虑,总会慢慢取代那些不问所以的单纯。
很多时候,我担心你不理解我,会戳到我的痛点;
你取笑我是我自己太敏感,太容易情绪化,一点都不像个大人;
就这样,就真的容易将分享的热情终止掉,开始变得不动声色起来。
03.
但其实,就是想找个抒发情绪的树洞而已,就想要偶尔不那么理智体面而已。
也想要不开心时就发泄情绪,也想要难过时有人不带滤镜的倾听和陪伴。
很多时候,我们在被坏情绪困扰时,需要的并不是讨论孰是孰非的问题,需要的也不是身边人告诉你“不要情绪化,不要想太多”的劝告声音。
我们需要的,不过是希望有一个自在的安全空间可以发泄自己,希望有一个人在身边一起说说话,听你诉说心里话,就够了。
只不过我们好像很难做到同频率的理解包容,往往你想分享的时候,别人不想倾听,你悲伤的时候,别人觉得你太敏感沉重,这样就慢慢拉开了距离。
后来,在越来越“保守向内”发展的趋势里,就不太喜欢那些强调要“体面,坚强,自顾自美丽”的说辞。
因为大概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那是欺人也自欺的行为吧。
都想被偏爱,都想被理解和包容,就没必要总是骄傲着和朋友划清界限,没必要顾虑太多隐藏自己,没必要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朋友的悲伤和难过。
不过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拥抱就好了,不要让我觉得连难过都需要顾虑别人的感受,就好了。
04.
我有一个朋友,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去聊天分享心情的人,这样的情谊当然也是认识了十几年后才有的存在。
我们可以在不开心时把烦恼诉说给对方听,可以不顾后果的大肆吐槽当下的负面情绪。
我不用担心我抱怨后被她误解,被她审视解读,她不用担心我出卖她的小秘密,我们就可以相互交流很愉快。
不管是快乐,还是难过,我们都可以畅快分享,那种倾听和被倾听的默契交流,就是难过时很舒服美好的治愈时刻。
现实焦虑,虽然很多人都在鼓吹管理情绪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在告诉你要与人保持界限距离的重要性,但我觉得也没必要那么压缩自己。
难过时,也需要尽情释放自己,孤单时,也需要有人陪伴理解自己的小情绪。
如果可以找到放松的区间自在做自己,如果有那个不审视你坏情绪的好朋友,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END-
我是北寻,撰稿人,书写走心文字,解读情感生活,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北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