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佛教雖然從印度傳過來,但在中國發揚光大了。父母教我們去寺廟拜佛磕頭,從小耳濡目染。遼寧某小學生集體去博物館參觀,小學生看到幾尊佛像紛紛跪下磕頭,博物館裏的佛像才是真的,更靈驗!真的覺得,現在的00後更相信佛祖,父母教的很好。從小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
11月12日
1388
佛學
逢大事,結婚、葬禮,民間有習俗,不走回頭路。結婚是喜,迴路「回爐」諧音,對於幸福,人們寄予厚望,新人若回,不吉利;葬禮乃悲,回頭,不甘,不忍,不舍,亡者難安,舊情臟事帶不走。我事中,常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語為救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廟宇、連廊,祈福同樣,亦不走回頭路。
12月28日
1639
佛學
故事。在古老的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韋摩的智者,他以超凡的智慧和慈悲心着稱。韋摩在一片僻靜的山谷中修行,吸引了許多弟子前來求教。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弟子來到維摩的廟宇,恭敬地向他請教大師:請您傳授一些智慧的法門,讓我能夠更好地修行。
02月08日
1789
佛學
弘一法師說:「儘力之後,就選擇隨緣吧,人的手就那麼大,握不住的東西太多了,世間一切皆為空歡,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你,你來皆大歡喜,你走,兩手空空,唯一屬於你的,就是你活着的每一個瞬間。」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我們來時皆大歡喜,而離去時卻常常兩手空空。
12月06日
1875
佛學
致使到今天,印度仍有約500萬苦行主義者,他們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或長期斷食,或在太陽底下曝晒,或在冰天雪地中靜坐,或在大火爐邊烘烤,甚至躺在布滿鐵釘的床上,或赤腳走在通紅的木炭上。
11月14日
1150
佛學
#佛教哲理故事#在古老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隱藏着一座被雲霧纏繞的寺廟。這座寺廟裡住着一位智慧的老和尚,名叫悟空明。他的名字意味着「覺悟的虛空與光明」。老和尚有一個年輕的徒弟,名叫凈心,因為他總是試圖保持內心的純凈。
11月08日
1390
佛學
智勤和尚俗姓朱。隋朝仁壽年間,因為獲得舍利,新建大興國寺來安放,智勤就生活在此寺。他年紀雖小卻善於護念己心,每當與人說話,無不溫和誠懇。他學法非常精誠,有許多感應,冥冥之中受到佑護。
12月04日
1730
佛學
未法時代你在對外為人演說的時候,跟你在佛堂在讀誦經典是兩碼事,因為他的煩惱業力會反彈你的。我過去請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教務主任慧天長老上課第一天,第一天的時候他就說:我們在佛學院三年當中有三個宗旨:解門教育、行門教育。生活教育是第一年的重點。慧天長老說什麼叫生活教育呢?
11月08日
1774
佛學
#佛教哲理故事#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座莊嚴的寺院座落在山頂之上,每當月圓之夜,寺院的大門便會敞開,迎接各地的行者前來參悟佛法。在這樣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一位心懷疑惑的年輕行者拜見了智慧深邃的老僧。年輕行者問:「大師,世間何為善,何為惡?如何才能辨識內心的聲音?
11月08日
1974
佛學
01《金剛經》中有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致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聚合而生的事物(包括一切物質、事件、現象、精神意識等),都像夢幻一樣,看着真切,實質是虛幻的。如果不明白,我們可以解釋得詳細一點。法,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表象。
12月29日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