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江湖:澳門月刊雜誌社官方公眾號;澳新社:澳門新聞通訊社官方公眾號
目前已有300000+人關注加入我們...
監督政府依法施政,報料有獎!
浩瀚無垠的太空中,一顆以「澳門」命名的衛星正揭開地球磁場的神秘面紗——這是首顆內地與澳門共同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簡稱「澳科一號」)。
「澳科一號」衛星模型。人民網 吳宇揚揚攝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張可可日前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澳科一號」衛星由澳門特區政府和國家航天局共同支持,這是「一國兩制」下,澳門與內地在創科領域合作交流的成功典範。
張可可回憶道,在項目籌備過程中,澳門團隊與內地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緊密合作,組織召開了100多場研討會,對「澳科一號」衛星的科學和工程目標做了詳細的研究和規劃,保障衛星研製和發射任務的順利推進。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張可可介紹科研工作。人民網 吳宇揚揚攝
2023年5月2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澳科一號」衛星。一年後,衛星科研團隊發佈了中國首個wm³(澳門世界地球磁場模型)實時四維地球磁場系列模型1.0版。
「衛星發射以來,團隊取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並已和18個不同國家的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張可可自豪地說,「澳科一號」衛星成為澳門走向國際科技舞台的一張硬核「金名片」。
「澳科一號」衛星在軌示意圖(右為a星、左為b星)。澳門科技大學視頻資料截圖
在介紹「澳科一號」衛星優勢時,張可可表示,它採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可實現對地球磁場時空變化的高精度觀測,目前的測量水準達至全球最高。他進一步解釋說,如果沒有地球磁場,就沒有人類,也沒有大氣、海洋等適宜生存的環境基礎。對地球磁場的研究,可用於探索地球深部、地球海洋、地球空間等,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自2024年8月起,「澳科一號」衛星所有載荷的科學數據正式向全球開放,為國際科學界提供了寶貴的地球物理空間數據資源。
澳門科技大學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人民網 嚴小晶攝
在澳門科技大學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澳科一號」a、b兩顆衛星的實時運行軌跡和經緯度等參數在大屏幕上跳動。「屏幕的背後有3000多台計算機,正將接收到的地磁數據轉化為可供科學家使用的信息。」張可可介紹說,「我們對地磁數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和應用兩個層面。」他指出,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既可服務於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又聚焦應用轉化,推動產品落地,賦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技術員李森正在工作。人民網 嚴小晶攝
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技術員李森補充說,地磁數據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團隊對地磁導航尤為關注。他介紹,地球磁場作為地球固有屬性無法被干擾,可在衛星導航失效時作有效補充,為導航系統提供有力保障。
當前,澳門科研團隊正積極籌備「澳科二號」衛星項目,並爭取於2028年上半年發射。
張可可透露,屆時「澳科二號」將與「澳科一號」組成中國高精度地磁場星座,這四顆衛星能夠提供覆蓋全球地球磁場與空間天氣的高精度觀測數據。他相信,人類對地球磁場的認知將迎來質的飛躍。
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局長邱潤華表示,澳門創科「金名片」愈發閃亮,澳門正依託自身獨特優勢,攻關高精尖及世界領先的科研項目,不斷提升國際科研知名度。
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局長邱潤華接受專訪。人民網 吳宇揚揚攝
展望未來,邱潤華指出,澳門將根據《202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的規劃,加快推進科技產業化和產業科技化進程,集中推動集成電路設計、數字科技、航天科技及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猜你喜歡
更多文章請訪問官網:http://www.macaumonthly.net 澳門月刊
免責申明:部分文章與素材來源互聯網,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之,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