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迎「成本地震」,行業洗牌加速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近日,美國正式終止了對中國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小額包裹免徵關稅的政策,這一變化引發了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的連鎖反應。多家物流公司隨即調整策略,物流費用普遍上漲,並增加了高額預收稅金。

(圖片來源:東方ic)

美國的800美元小額免稅政策(de minimis)自2016年實施以來,極大地推動了全球跨境電商的發展,特別是為中國中小賣家直接面向美國消費者提供了便利。該政策曾使中國跨境小包的絕大多數類目,包括3c、服飾鞋包、日用百貨等,得以在不繳納關稅的情況下進入美國市場,保留了價格優勢。

根據新政策,從中國銷往美國的800美元以下小額郵政包裹,需繳納其價值120%或每件100美元的關稅。此外,非郵政渠道的包裹也需繳納高額關稅,這導致跨境電商企業的成本大幅上升。

短期內,部分賣家和平台採取漲價措施。temu、shein公告稱因運營成本上升,4月25日起實施價格調整。smartscout數據顯示,亞馬遜平台近千種商品漲價,平均漲幅30%。但漲價也帶來風險,賣家需考慮目標消費群體心理承受範圍,否則可能導致銷量下滑。

中長期看,海外倉比例將增加。對於銷量穩定且不想放棄美國市場的直郵賣家,會轉向海外倉。海外倉模式可縮短物流時效,一般地區可做到次日到一周內完成投遞。過去一年,temu、shein等平台力推「半託管」模式,拓展海外倉賣家,加大招商力度,小額免稅取消後,半託管模式可能成為主流。

然而,轉向海外倉並非易事。業內人士表示,直郵賣家不存在庫存壓力和資金周轉風險,採用海外倉模式則需提前投入資金囤貨,且承擔貨物滯銷風險,對中小企業為主的賣家群體難度較大。海外倉需要商家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否則易出現庫存積壓或缺貨情況,增加倉儲成本。

政策變動將加速市場整合,資金實力雄厚、供應鏈成熟的大型賣家和平台更能承擔新增成本並快速調整策略,中小賣家面臨較大生存壓力,難以抵抗者選擇暫停觀望或放棄美國市場。

業內普遍認為小額豁免取消是大勢所趨,預示跨境電商進入更成熟、規範的發展階段。未來,直郵模式將更多服務於高價值、高利潤商品,「海運+海外倉」或成主流選擇,帶動海外倉網絡全球化布局,中國企業將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品牌化、合規化將成為核心競爭力。(陳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