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林里的「仙草」革命
走進核桃壩村國儲林示範基地,267畝林地里,16萬棒靈芝菌種正在腐殖土中「安家」。湄潭縣林業局林業產業發展和建設股工作人員杜燕玲手持檢測儀穿梭林間,她監管的不只是菌棒質量,更是一場「以林養菌、以菌育林」的生態實驗。
貴州夏日林森農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藥材種植與加工為主的企業,一直致力於尋找「好地方」發展高品質中藥材種植,而湄潭縣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成為夏日林森的理想選擇。今年年初,在湄潭縣林業部門的協調下,公司流轉了位於核桃壩村的國儲林地,為林下靈芝種植項目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資源。
「濕度要保持在65%,腐殖土層厚度不能少於15厘米。」基地負責人鄭州文介紹,「國儲林+林下靈芝」的模式讓樹木為菌類遮陰保濕,菌類代謝物反哺林地肥力。三季輪迴後,首批靈芝將帶着飽滿的孢子粉破土而出,經深加工後變身為每公斤超千元的保健珍品。
更精妙的是時空套作:采菌工多是當地茶農,一邊打理茶園,一邊管護靈芝。「在這個基地上一天就能掙1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強。」盛朝鴻的話道出林下經濟的「乘法效應」——林業增效、林地增值、農戶增收、生態生財,實現了生態環境優化與增收致富的「雙贏」。
馬桑菌的「野性生長」哲學
海拔1200米的抄樂鎮河坪村森林裏,60多畝仿野生馬桑菌基地藏着另一種智慧。村支書丁玉掀開遮陽網,露出椴木上密集的菌朵:「不施化肥農藥,靠落葉腐殖和山霧滋潤,這才是大山的味道。」
這種「野性種植」創造了驚人的效益:一根椴木持續產菌6年,今年預計採收2萬斤。村民梁澤祿展示着手機里的訂單:「貴陽的餐館天天催貨,抖音直播間剛接了個200斤的訂單。」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網,讓深山菌子48小時就能抵達沿海城市的餐桌。
村集體投入的137萬元銜接資金,如今已孵化出10餘個種植戶。合作社統一技術標準、兜底收購,農戶可利用房前屋後空地種植。「就像森林版的『前店後廠』。」丁玉這樣比喻他們的「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林蔭下,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正在舒張。
丁玉說,下一步,河坪村還將持續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做足「林下」文章,擴大馬桑菌種植體量,進一步拓展交易平台,助推合作社+農戶深入合作,打造專屬於河坪村的特色林下經濟品牌。
綠色發展的「湄潭方程式」
湄潭縣森林覆蓋率66.04%,發展林下經濟前景廣闊。如今,一套「生態算法」正初具雛形——
空間維度:上層喬木、中層菌類、地表藥材的「立體種植」;
時間維度:靈芝夏秋採收、馬桑菌越冬生長,與茶葉採摘期錯峰;
產業鏈條:從菌棒生產到精深加工,縣裡還在引進關聯企業。
馬桑菌
「我們不要『砍樹經濟』,而要『看樹經濟』。」該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林下經濟的精髓在於找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暮色中的湄潭山林,工人們結束勞作後,總愛坐在菌田邊閑聊。他們或許不知道,這些沾染泥土的菌棒,正悄然改寫山區發展範式——當別處還在糾結「要溫飽還是要環保」時,湄潭用事實給出第三種答案:最好的保護,就是讓生態自己「開口說話」。
靈芝
近年來,湄潭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擦亮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底色,大力發展林下種植經濟,走出了一條「以短養長、一林多用」的林業發展之路。
正如老茶農們念叨的俗語:「留得青山在,何愁沒菌采?」在這片黔北林海里,每一片顫動的菌傘,都是大地對守護者最溫柔的回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