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真探AlphaSeeker
作者|林之柏
2025年,長視頻行業仍是充滿「變數」。
這種變數一方面體現在用戶的喜好瞬息萬變,不只是鍾愛主流題材、大IP,劇集市場不斷有黑馬跑出;另一方面,當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也深刻地影響着文化娛樂行業,信息碎片化、用戶注意力的渙散、情緒的上下波動等等,都加劇着內容成功的難度。
經歷過泡沫與洗牌,長視頻內容無論是質量品相,還是產業健康度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成績並不意味着高枕無憂,面對更嘈雜的時代與要求更高的觀眾,視頻平台勢必需要保持緊迫感,擁有更強大的信心和決心。
過去一年,網絡視聽行業持續推出了眾多有深度、有銳度的精品內容,同時虛擬拍攝、智能製作等影視工業化的升級,也提振了行業信心。在今天舉行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坦言:「如今網絡視聽行業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朝着多元共生的方向發展,這時候的信心比黃金更寶貴。我們作為頭部的長視頻平台,也是行業的親歷者與建設者,對此感到非常振奮。」
時代的嘈雜中,更要回歸初心
信心和決心源自視頻產業多年的積累與沉澱,同樣也源自於長視頻平台主動糾偏的快速反應。
比如衝破流量陷阱,不再盲目追逐IP與流量明星。IP改編當然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失意之作。平台逐漸意識到,只有明星作為賣點、沒有好的內容來匹配,註定會被市場淘汰。孫忠懷就曾在去年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表示,平台業務的本質還是內容力,要想行業穩健發展,關鍵是需要好內容的支撐。
再比如不再過於迷信經驗,頻繁拍攝同類題材、啟用相似演員、盲目堆劇情、忽略觀眾體驗,畢竟市場一直在給出教訓,觀眾也會用手投票。好在目前行業已形成共識,各方都在積極變化,回歸內容、回歸「以觀眾為本」的行業初心。
以2021年提出藝術與科技驅動戰略為分水嶺,騰訊視頻找准發力點,有效屏蔽了外界的種種噪音干擾。在該戰略下,騰訊視頻堅持以藝術為底座,堅持回歸內容、做好內容的初心,以夯實發展基礎;技術則充當加速引擎,為內容製作的提效、用戶體驗的優化提供助力。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騰訊視頻多部不同題材的口碑佳劇,在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頂流助陣的情況下取得良好播出效果。
拿下同類題材同期較高評分的《濾鏡》、《樹下有片紅房子》,熱度隨口碑一起上升,前者一度連續10天霸佔貓眼網絡劇熱度榜榜首;有前作珠玉在前的《鵲刀門傳奇 第二季》,拿下今年豆瓣國產古裝喜劇最高的8.0分,打破續集魔咒。此外還有年代題材的《六姊妹》、懸疑題材的《棋士》、古裝題材的《雁回時》和《似錦》等熱劇,都贏得了相應觀眾群的喜愛。
正如孫忠懷所言,對於平台來講,現在「更重要的是提高整體項目的成功率,而不是過度押注超級爆款,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平台的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
長視頻破局:
藝術做底座、技術為引擎
事實證明,越是複雜多變的年代,平台越需要定力:找准戰略並堅持戰略,才能穿越周期。正如騰訊視頻的藝術+科技戰略,已成為其持續轉動增長齒輪的關鍵。
藝術底座:回歸內容,夯實基底
騰訊視頻的內容策略其實並不複雜。平台作為樞紐,一邊連接着上游的內容製作公司,和上游夥伴共同成長;一邊服務好下游用戶,持續供應優質內容。
首先是貫徹精品化策略,以質取勝。
長視頻行業早期曾一度陷入「大水浸灌」的誤區,靠推高產量來賭爆款。孫忠懷認為:「好的內容不能靠『堆量』取勝,而是要靠精品化、精細化的運作方式,讓優質作品真正脫穎而出,這也是我們堅持『提質減量』策略的初衷——不求數量, 但求質量。」
要做到精品化、精細化,離不開平台對劇本的嚴格把控,騰訊視頻就堅持所有項目決策都要建立在對劇本的理解和評估上;同時更離不開對創作者的尊重。孫忠懷強調,平台希望在行業內形成一種氛圍:「讓創作者能真正專註於內容本身,不被市場流量、短期利益綁架」。
熱播劇《玫瑰的故事》是一個典型例子,導演汪俊曾坦言,亦舒的原著改編難度極大,團隊對背景、篇幅、敘事視角、人物動機等進行了調整,使其更符合當代價值取向。而在這個過程中,平台始終予以充分支持。
其次,提升商業價值,與創作者利益共享。
孫忠懷認為,在保障藝術價值的同時,也要確保作品的商業回報,才能推動行業上下游良性共創。為此,騰訊視頻近幾年一直在推行後驗激勵模式,根據作品播出效果提供激勵,越是優質的作品,製作方就能得到越豐厚的回報。
黑馬劇《九重紫》就是受益者之一,以遠低於行業標準的成本贏得了爆款劇的成績,實現了超預期的商業回報,讓騰訊視頻與耀客傳媒實現了商業共贏。由此可見後驗激勵模式的核心,在於「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在平台和製作方之間建立全新的合作關係,發揮協同作用,一起專心致志做好內容。
第三是進行多元化內容探索,給用戶提供更多選擇。
保持開放、創新精神,是內容行業必修課。尤其是在用戶群變得更豐富的當下,平台更需要不斷突破內容邊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並持續提供新鮮感。
在題材上,騰訊視頻今年一季度推出了融合科幻和都市主題的《濾鏡》,以及糅雜武俠、動作、情景喜劇等不同元素的《鵲刀門傳奇 第二季》等作品;在內容形式上,則採取「長短結合」模式,持續深耕精品短劇品牌「十分劇場」。
而在劇集之外,騰訊視頻這些年把目光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劍來》、《斬神》為代表的國漫佳作,《現在就出發》、《喜人奇妙夜》等給觀眾帶來歡樂的綜藝節目,以及《布達拉宮》等獨具人文關懷精神的紀錄片,進一步拓寬了平台內容矩陣。
技術引擎:一手托舉製作方,一手改善用戶體驗
和內容策略相似,騰訊視頻技術加速路徑,同樣圍繞製作和用戶體驗兩方面展開。孫忠懷錶示,新技術的躍升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重要手段,在未來,科技與內容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平台也希望能推動行業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讓科技真正為內容創作賦能。
工業化一直是中國影視行業追求的方向,它意味着更穩定的產能和質量、更可控的成本和回報、更完善的行業生態,是中國影視產業走向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徑。長視頻平台作為行業中堅力量,無疑正為工業化進階奉獻一份力量。
為賦能製作方,騰訊視頻一方面着力打造AIGC內容生產引擎,另一方面也在推動虛擬製作等前沿技術走上內容生產線。
AIGC技術目前已經能夠在創意開發、劇本分析、視覺預演、拍攝、後期製作、營銷宣發等核心環節為創作賦能,是對影視項目開發、拍攝、宣發流程的一次徹底顛覆。
在創製過程中,AI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拍攝《斗羅大陸》時,畫師僅需要提供草圖,AI就能完成上色、細節勾勒等工作,快速生成一張理想的法陣效果圖。在後期宣發上,AI也在極大提升內容運營的效率,例如在《慶余年第二季》等劇集的宣發中,AI技術可以精確捕捉劇中的關鍵情節、高能場景,輔助生產高光片段、預告片等素材。
此外,騰訊視頻也在依託技術優勢和技術方案推動虛擬製作等技術的落地應用,為行業打開更多創作空間與更多可能性。目前,在《我們與法庭的距離》《待我醒來時》《慕胥辭》等項目中,虛擬製作技術已經實現實踐運用。
對用戶而言,音、畫質技術的突破,則正在提供更具沉浸感、真實感的視聽體驗。
音畫質技術上,騰訊視頻近期發佈了全新升級視聽技術產品「臻彩MAX+」,不斷嘗試突破視聽的天花板。正在熱播的《棋士》就應用了該項技術,超高清4K HDR Vivid格式搭配超高分辨率、高幀率和高動態範圍,達到纖毫畢現,真實還原的效果。
音畫質的提升是改善用戶觀看體驗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隨着觀看經驗的積累,用戶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精益求精的視聽呈現,無疑體現了平台對用戶價值的重視與維護。
這是一個壞時代,經驗會失效,挑戰無處不在。但這也是一個好時代。內容的優質程度被擺在了空前的高度,一切都圍繞觀眾與內容本身展開,純粹而又精彩。
長視頻行業發展到今天,遇到的挑戰一點都不少,但也都頑強地攀越了一座座大山,平台更在這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徑。堅持藝術+科技並舉,堅實的內容基底結合強勁的技術引擎,是長視頻行業穿越周期的可行之策。
作為行業重要一份子,長視頻平台此時最需要定力和信念——就像孫忠懷所說的那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定信心、推動內容創新」。只有這樣,方能堅定自己的路線,走過嘈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