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賣了43個港口這事國內幾乎是一邊倒認為李嘉誠捅了大簍子,這樁交易因為它涉及的是全球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核心資產,尤其是涉及巴拿馬運河這種戰略要地,公眾的反應很大,不少人都直接開罵,稱長和「無腰骨跪低」,是在向美國低頭,甚至還有人把這事上升到「賣港」「賣國」的高度。李嘉誠本想套現1600億走人,可沒想到事情鬧到如今這個地步,一方面輿論已經鋪天蓋地,另一方面中方似乎已經對李嘉誠此次交易展開了調查。
而這個時候,新加坡聯合早報連發多篇文章為李嘉誠說話,一篇是《中方如何處理長和交易》的文章指出,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打起巴拿馬運河的主意後,長和果斷拋售燙手山芋,明顯是不想被捲入激烈的中美博弈。這是保護自身利益的合理選擇,也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策略。
這場交易涉及的不是純粹商業邏輯,美國的強勢施壓、中國戰略性的港口控制權,後續可能帶來的航運、貿易甚至安全影響等都牽涉其中,這讓企業的商業行為與「愛國」「大是大非」畫上等號。各種帽子從天而降扣到李嘉誠頭上——「投機客」、「唯利是圖」、「背叛和出賣國家」、「向特朗普獻投名狀」等。
但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看來,審慎對待這樣一宗敏感且影響廣泛的交易無可厚非,但一些做法也值得商榷,比如媒體興師問罪,挑起極易被煽動的輿論情緒,以大義大節來綁架企業。
「企業應該負起社會責任,公眾對成功的企業、企業家有超越商業範疇的期許也在情理中,但說到底長和是一家民營企業,企業在法律和規則框架內的商業決策,不應該被置於政治的放大鏡下來審視,更不應該被輿論壓力所左右。」
聯合早報認為,國內主流官媒也沒有加入討伐,顯示高層可能也還在謹慎評估後續處理。會不會直接叫停,基於什麼理由和原則,能不能讓外界信服?這些都需要謹慎對待。眼下正值中國亟需穩定外資信心和民企信心,可不好因為一場長和風波,破壞1月以來好不容易慢慢建立起來的積極氛圍。
簡言之,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發聲,為李嘉誠叫屈,認為公眾對李嘉誠的口誅筆伐不對,不能因長河一樁交易破壞民企信心。
在聯合早報另一篇文章中,也引用不具名外商的觀點,在中美關係轉差的背景下,關鍵是香港能否繼續扮演橋樑角色,還是被迫「靠邊站」。這名外商還認為,在目前局勢下,各方更應珍惜香港的橋樑價值。
"攻擊長和資產處理屬謬論且有違《基本法》。」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另一篇社論以此為標題指出,長和集團以超出估值的價格成功出售,符合廣大股東的利益,市場評價正面,何來「喪權辱國。」並進一步指出,香港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基本法》第六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權」。
聯合早報認為:「《大公報》署名文章罔顧《基本法》相關規定,無視香港一國兩制環境,竟然對一家歷史悠久、擁有眾多海內外股東的上市公司受《基本法》保護的私人和法人財產的處置、交易「亂抓辮子,亂扣帽子,亂打棍子」,這種赤祼祼的政治綁架、道德綁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法律上是違背的,在影響上是惡劣的。」
並引用我們小時候看過一則問答——「樹上有十隻雀,有人開槍砰一聲打掉一隻,問:樹上還剩下幾隻雀?答案是零,因為都飛走了!如此一來,誰敢來香港投資?」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的針對性非常強,因為香港不僅有《基本法》還有《香港國安法》,若交易被認定存在「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情形,如配合美國對華制裁,可能適用相關條款。
李嘉誠一聲不吭,暗中就與美國貝萊德集團達成出售協議,而且還特意選在深夜才公布,如果只是普通商業行為,他至於做到這一步。港澳辦將此類交易定性為「非普通商業行為」,要求企業審慎考慮國家利益,也是源於此。
聯合早報看似客觀、但卻極具針對性的社論背後,是否有國際資本利益贊助背景還不得而知。但似乎隱隱感覺有人從中要揪出軟肋做文章的意味。
因為從這些觀點來看,其實就完全忽略了美國的一系列陰暗手段,罔顧這筆交易背後,美國在背後的一系列操弄以及將給我國國家航運安全層面所造成的後果,比如「特朗普2.0政府」上台以來,多次將巴拿馬運河與中國相關聯,稱「運河被中國影響和控制,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並威脅「以動武為代價收回運河主權」,以保證美國能「不受限制地」進入巴拿馬運河。
在美國重壓之下,巴拿馬不僅退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對長和集團的港口特許經營權發起「違憲」調查。而特朗普流露出打劫中國企業港口資產的意圖,不排除李嘉誠在美方的脅迫下,拋售港口,規避風險。
而這些言論,也完全無視美國政府有可能會進行「長臂管轄」,阻撓中國船舶的正常停靠,或者乾脆對中國船隻額外收費。早在2月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議對中國船舶及相關產品加征高額「服務費」。根據這項提案,只要是中國海運運營商,無論其擁有的船隻是否在中國製造,每艘船舶進入美國港口都要繳納最高100萬美元的單次港口「准入費」,或是對進入美國港口的每艘船舶上每噸貨物收取1000美元的費用。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隻則單次最高收取150萬美元的所謂「服務費」。
這些言論的背後,其實就完全把美國單拎出去,無視美國在其中的作用與政治化操控背景。美國怎麼做,中方不能發飆,只能受着,一旦你開始調查,就是影響營商環境。而美國的制裁大棒,明搶豪奪,用國家安全的理由屢屢制裁他國,破壞全球貿易,美國早已沒有所謂的自由營商環境可言,他們卻一言不發。
從新加坡聯合早報連發多篇文章硬剛香港大公報來看,這筆交易,可能也正在發展成為一場輿論戰,如果美國利用海外媒體來做文章,打壓中國的營商環境與對外資的吸引力,或許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一個方向。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