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記者從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消保委」)獲悉,上海市消保委已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就106短訊簽名標註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並取得了積極共識。
近年來,106短訊平台已成為垃圾短訊的主要發送源頭,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據上海市消保委調查數據顯示,76%的消費者表示經常收到以「106」開頭的垃圾短訊。這些短訊內容繁雜,且存在假冒或混淆簽名、設置消費陷阱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例如,部分短訊假冒銀行、知名商家等名義,以「賬戶異常」「低利率貸款」「積分到期」等為誘餌,誘導消費者點擊鏈接,進而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個人信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甚至鏈接到釣魚網站給手機安裝木馬病毒。
面對藏着坑害消費者的陷阱和黑洞的大量106垃圾短訊,到底應該怎麼辦?上海市消保委做了專項調查:
21%的消費者希望監管部門加強監管;
17%的消費者認為運營商應該加強審核;
12%的消費者表示會屏蔽所有106短訊或關鍵詞屏蔽;
48%的消費者建議在短訊中強制標註內容提供者真實名稱。
在網上有很多帖子是關於如何屏蔽106短訊的,教消費者如何通過調整手機設置,把106號段的短訊或者帶有「貸款」「積分」等關鍵詞的短訊關進「小黑屋」。但事實上,消費者很難屏蔽106短訊。原因在於政府部門的通知、網站的驗證碼等大量正規的信息都是通過106短訊發送的,這些信息對於消費者工作生活十分必要。上海市消保委每年都會接到很多消費者關於「積分清零」的投訴,消費者說商家沒有提前告知。但實際上商家大都通過106短訊向消費者進行了提示,而這些短訊因為手機設置被屏蔽了。
面對106短訊整治不易屏蔽更難的現狀,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是當務之急。近年來,電信部門和運營商在推行實名制方面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上海市消保委認為在發送106短訊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是治理106短訊亂象的有效方法。如果「李鬼」「李逵」一目了然,消費者在收到短訊時大致就能判斷真假,避開消費陷阱。
為解決106短訊亂象問題,上海市消保委自2023年起持續關注並積極推動相關工作。近期,上海市消保委與三大運營商總部在多輪訴前溝通後達成了共識。上海市消保委的關於「發送106短訊時主動標註內容提供者實名」要求得到了三大運營商的積極回應,他們均承諾:對於有歧義或無法清晰標識短訊內容提供者的簽名,將使用短訊內容提供者的規範企業名稱(內容提供者實名)進行標註。
此外,三大運營商還承諾了多項改進措施。中國移動表示,將嚴格審核企業資質,包括備案證明、相關責任人等信息,確保責任可追溯;並初步建立企業簽名合規數據庫,面向廣大消費者提供精準「短訊免打擾」服務。中國聯通表示,將通過數字化技術校驗簽名登記與實際發送的一致性,上線端口「先登記,後發送」的系統級鑒權管控模式,嚴格審核並登記接入客戶的資質證照文件,同時強化數字化運營能力並引入ai技術。中國電信則表示,將強制要求企業進行短訊簽名及實名制信息登記,建立短訊內容動態巡查機制,對不包含退訂方式的短訊內容「零容忍」,並採取主端口降速、關停等處置措施。
(總台記者 王殿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