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貨的第3天,和華為一樣貴的小米11 Pro,情況不太樂觀

很多人說,小米已經站穩了高端手機市場,對這個說法,我保持觀望的態度。馬路邊,華為的廣告牌依然是那麼耀眼;電視里,各大綜藝依然在吹藍廠的微雲台。世界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改變的只是小米。



高端手機市場的玩法和中低端手機不一樣,硬件比的不是性價比,而是不可替代性;口碑比的不是流量營銷,而是社會認可度;用戶受眾不是圈內的一小撮的發燒友,而是有一定收入的白領人群。而這3個要素,小米都不太具備。


可能是因為漲價了不少,有一定的溢價空間,小米11 Pro幾乎在3號就實現了線下、線上全面現貨,很隨便就能買到。米粉應該都知道,小米的產品都有一個共性:現貨的不一定是好產品,好產品你不容易原價買到。


小米11 Pro不缺貨已經3天了,起售價是4999元,和華為Mate40一樣貴,它真的值得買嗎?性能就不用多說了,都是驍龍888旗艦的常規表現,大致和小米11差不多,連屏幕參數都很相似。




小米11 Pro之所以漲了1000元,底氣主要來源於3個賣點:雙67W快充,三星GN2大底主攝,冰封液冷散熱系統。簡而言之,小米11 Pro衝擊高端,靠的就是快充、相機、遊戲性能的提升。


你會發現,小米的解題思路和華為Mate系列差不多,套路都是如出一轍——華為Mate系列以前主打的賣點也是快充,徠卡。區別是華為是自研麒麟芯片,而小米是通過升級散熱系統,進一步壓榨驍龍888的潛力,發揮更強的遊戲性能。不得不說,小米的方法很聰明,至少能保證不犯錯。



不過,情況似乎不太樂觀,從京東的銷售情況來看,小米11 Pro賣得不算特別火爆。看來價格超過一定閾值後,小米手機的吸引力就會直線下滑。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的,對很多米粉來說,小米11 Pro確實很強,但是不夠「香」,有點超預算了。小米想要站穩高端市場,不能把眼光局限於數碼圈,要「出圈」尋找更高凈值的客戶。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