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對小米員工有三點要求:一是,專業技能;二是,團隊的協調能力;三是,責任和擔當。
雷軍在團隊組建上,首先看重專業技能。看重專業技能,是因為小米是一個對技術工種要求比較廣泛的企業,從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電商以及售後服務體系等,都需要不同工種的協調配合;其次,看重的是跨工種方面的協調能力,小米的核心競爭力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三項都需要很強的團隊協調能力;第三,需要很強的責任心和擔當力,因為小米是快速發展的企業,每個環節的流程化都有些不完善的地方,這就依靠所有員工高度的責任心來彌補其中的差距。
小米的組織架構基本上是三級:合伙人一層,工程師一層,基層員工一層。小米是以工程師為主的,這些人都非常有經驗,這些人的簡歷和能力超過了許多創業公司的副總裁和CTO,他們實力都非常強。所以小米很多的決策都下移到工程師來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工程師和合伙人主要是監督的角色。
小米不會讓團隊太大,稍微大一點就拆分成小團隊。從小米的辦公布局就能看出這種組織結構:一層產品、一層營銷、一層硬件、一層電商,每層由一名創始人坐鎮,能一竿子插到底的執行。大家互不干涉,都希望能夠在各自分管的領域給力,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好。
小米不僅扁平化管理,雷軍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文化上也做了不少與眾不同的事。
雷軍說:「互聯網公司就是量化管理和數字管理,量化管理後就出現了問題:我們只關心日活躍度和月活躍度,只關心GDP的增長,不關心人。用戶一安裝你的應用,就讓它每天自動喚醒,每天背後啟動,這都是為了幹什麼?為了日活躍度,因為投資人都看重日活躍度。但假設用戶是你的朋友或者活生生的人,你能忍痛那個手機半天就沒電了嗎?」
第一,小米沒有KPI。雷軍覺得這種KPI(企業關鍵績效指標)是有問題的,一定要放棄KPI,一有KPI,小米也變成偷偷自啟動,偷偷喚醒,偷偷聯網,不是小米有多高尚,是因為雷軍想明白一條,小米是不是真正把用戶當朋友,這是雷軍在努力的方向和自己辦小米的一點體驗。
不過小米會每一個月或兩個月就有動態的銷售指標,讓員工更容易去達成。
第二,他們的管理層很少,他們的管理異常扁平化,把職能拆得很細。這也對合伙人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為這意味着他們要管的事情很多。
第三,不開會,甚至做出的決策都不發郵件,有什麼事情就在群里解決,連報銷都截個圖就可以了。
小米的扁平化管理,最主要的推動者還是雷軍。他說:「我希望小米是一家小公司,我看到大公司就頭疼,我們原來做金山時候,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管理特別嚴格,各種層級、KPI、總結、彙報、規劃。等我退休幾年以後,重新做公司的時候,我覺得這一類的東西都膩味了。所以我們辦了一個不洗腦、不開會,沒有KPI、不需要打卡的公司。」
小米的管理制度減少了層級之間互相彙報浪費的時間。小米有數千名員工,除每周一的1個小時公司級例會之外,其他時間很少開會,也沒什麼季度總結會、半年總結會。
人在雷軍看來,每個人一般直接管理五到九人。假如有人不勝任,就需要教他,同時幫他把活幹了。管理百人的時候,至少有兩個層級,假如每層有20%人不合適,極端情況你有可能同時面對二三十人的直接管理。所以,管理要先過二三十人的管理,不要越級提拔,一步一步來。
雷軍說:「管七八個人的關鍵是帶頭干。管二三十人的關鍵是走着干,早上問問今天的任務,下班的時候看看完成情況。管七八十人的關鍵是找幾個能管二三十人的部門經理。」
雷軍為了實現自己的團隊拼圖,可沒少費工夫。當初雷軍決定組建超強的團隊,前半年花了至少80%時間找人,幸運地找到了七個牛人合夥,全是技術背景,平均年齡42歲,經驗極其豐富。
合伙人團隊算是搭建起來了,但這還遠遠不夠。公司當中,老闆一般是靠譜的,而總經理也不會太差,作為最基層的員工,作用也不是太大,而最關鍵的,是老闆、總經理以下到最基層的員工的中間層。也就是公司的第三、第四層,如果這兩個層級不給力,那就叫「不三不四」。
除了這幾位合伙人,下面再沒有設置任何職位——創業初期,所有新進員工都由雷軍和林斌親自面試,確保來的人都有足夠的開發經驗,足夠的創業激情,以及很強的自我驅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不過即便肯出雙倍薪水,這樣的人在中國也不好找。於是,小米後來又出台了一項鼓勵措施:凡是成功推薦兩人入職的,無論是小米員工還是業內朋友,一律送當下最熱門的數碼產品一台。
雷軍創業初期,前100名員工每名員工入職他都親自見面並溝通。當時,招募優秀的硬件工程師尤其困難。有一次,一個非常資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師被請來小米公司面試,他沒有創業的決心,對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懷疑,幾個合伙人輪流和他交流,整整12個小時,打動了他,最後工程師說:「好吧,我已經體力不支了,還是答應你們算了!」
小米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就推行了全員持股、全員投資的計劃。小米最初的56個員工,自掏腰包總共投資了1100萬美元——均攤下來每人投資約20萬美元。
小米給了員工足夠的回報。一是工資上,小米不低於行業主流;第二是在期權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而且每年小米公司還有一些內部回購;第三是團隊做事確實有時候壓力很大,但員工會覺得有很強的滿足感,因為很多用戶會極力追捧他,比如說某個工程師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