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人配送車價格戰激烈,價格從百萬元降至萬元級別。業內人士認為,價格跳水源於公司擴大規模壓低價格和技術迭代加速。無人配送車行業前景廣闊,但路權、成本、安全等問題仍需解決。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認為,行業處於「爆發前夜」,將誕生多家上市公司。無人配送車的大規模普及還需解決安全智能技術、地方牌照和通行、與快遞企業融合等問題。
圖據九識智能無人車zelos公眾號
「一輛車比去年便宜好幾萬元,值得一試。」觀望一年後,雲南保山快遞網點老闆趙在信終於下定決心,下單了3輛無人配送車。
2025年「6·18」大促期間,無人配送車的價格廝殺比傳統電商更為激烈。九識智能率先將裸車價格拉低至1.98萬元,菜鳥在6月18日當天祭出「王炸」——新款l4級無人駕駛配送車gtlite裸車僅售1.68萬元。新石器則聯合中通快遞在直播間單場吸引超過3000個中通網點觀看,狂攬326輛訂單,創下行業直播銷售紀錄。
1萬元出頭就能擁有一輛無人配送車?這在幾年前是完全不敢想像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2018年,一輛應用於末端配送的無人配送車包含服務費在內的價格約100萬元;2019~2021年,物流無人配送車包含服務費的價格則從百萬元高位降至20萬元至30萬元。
轉折出現在2022年,毫末智行推出12.9萬元的「小魔駝2.0」,次年又將價格打至9萬元內。2024年以來,降價潮愈演愈烈:九識z2僅售3.98萬元,新石器x3定價4萬元。2025年,無人配送車的裸車價格再創新低。
2024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937億件,日均近4億票快遞在流轉。在龐大的物流網絡中,末端「最後5公里」配送成本佔比高達60%。隨着無人配送車價格不斷下探,末端物流的「降本」已至爆發前夜。
不過,要想進一步大規模商用,無人配送車仍需翻越路權、成本、安全等多座「大山」。
部分區域一輛無人車 每月可節約1.8萬元成本
趙在信是雲南地區最早一批購買無人配送車的網點老闆,他的網點下面有80多個驛站需要配送,每天網點單量大約在6000單。
趙在信此次下單的是九識智能最新款車型e6,新購入的3輛車將用於網點從分撥中心到驛站的末端配送。在此之前,九識智能為趙在信提供了舊車型的免費試用。
上路第一天,保山突降大雨,無人配送車遇到不少問題。比如,為了規劃最近的路線,無人配送車直接選擇了一條極窄的鄉間土路,這是一條平時司機運送貨物時完全不會走的小路,雖然近了不少,但雨天非常泥濘,無人配送車走了兩步就不幸「擱淺」。
不過,這些在趙在信看來都是小問題,「暴雨中配送已經算極限測試了,遇到的問題都已經反饋給廠家,他們調試後就會規避」。
記者根據趙在信提供的無人配送車價格和人力成本算了一筆經濟賬:九識e6裸車價格是1.98萬元,每月fsd(完全自動駕駛)服務費用1800元,按照5年使用計算總費用是12.78萬元,平均一輛九識e6每個月的成本約2130元。據趙在信表示,一輛無人配送車每月工作量能抵得上4個員工,換句話說,可以節省4個員工,按每個員工月薪5000元計算,每月人力成本直降約1.8萬元。
他同時提到,無人配送車更深層的價值在於靈活調度,「人工司機不可能隨時待命,需要裝滿車才能發貨,而且一天只有固定幾趟,但這輛無人配送車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高頻次配送」。
趙在信透露,無人配送車目前主要還是用於城區路段配送,城區配送從網點至驛站使用普通麵包車的單票成本約0.17元/票,應用無人配送車後單票成本約0.1元/票,實現降本幅度達到40%以上,2024年,主要快遞企業單票凈利潤大多在0.05元至0.30元之間,這對利潤微薄的快遞行業意義重大。
不過,從觀望到最終決定下單,趙在信還是觀察猶豫了好幾年,他的決策過程折射出多數網點的謹慎心態。
相比之下,中通快遞武漢黃陂盤龍城網點相關負責人陳國慶,在2024年3月下單的無人配送車明顯「買貴了」。
陳國慶告訴記者,當時包含服務費一次性買斷的價格在15萬元到18萬元。當時購買的那款車型已經換代,價格也降低了許多。不過本着「早用早享受」的想法,陳國慶覺得也不是很虧。他告訴記者,當初網點想要引入無人配送車的主要訴求是節省成本,在快件短駁方面的人工成本的確得以降低。
「買無人配送車就是為了改變快遞員的工作方式!」陳國慶提到,在沒有引入車輛之前,快遞員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來倉庫分揀、裝包,再拖回去,「無人配送車分擔了一部分工作,他們就有更多時間去收散件和服務客戶。」陳國慶說。
各品牌價格差距不大 規模化最大挑戰還是路權
無人配送車價格「跳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於公司為了擴大規模,大幅度壓低價格;另一方面則是技術迭代。
據公開信息,早期無人配送車因採用昂貴激光雷達導致成本高企,如今技術路線已轉向「視覺為主、激光雷達為輔」。
華研交運研報數據顯示,新石器採用1顆旋轉式激光雷達搭配12個相機,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單價從2021年的1萬元降至2024年的2600元,降幅達到74%。同時,動力電池價格近八年下跌68%,2024年跌幅高達20%。
與此同時,無人配送車的產能也在這兩年明顯提高。
新石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自營工廠實現了10分鐘下線一輛車的智造能力,客戶從下單到用車最快只需7天。
九識智能官網信息顯示,其自貢生產基地在2025年4月正式投產,計劃產能為3000輛/年,5年內完建後,基地產能將陸續達到10萬輛/年。2025年,新石器已獲得了超1萬輛客戶訂單,截至2024年底九識智能已累積了超萬輛在手訂單。
在這些無人配送車企業中,誰已具備領先優勢?影響網點老闆們決策的關鍵指標又是什麼?
趙在信告訴記者,從實際落地價格看,各家差距並不大,讓他決定下單的關鍵原因在於品牌在當地是否有服務商,一旦車輛遇到問題可以在當地直接更換零件。至於能否大規模使用,他目前最擔心的還是路權。
趙在信進一步表示,目前雲南僅有昆明市區有明確的管理細則[2024年11月公布的《昆明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細則(試行)》],而他的網點所在的保山地區較為偏遠,昆明的管理細則無法覆蓋。目前車輛是可以上路,但暫時還沒有明確的使用規定,這也成為他未來是否進一步擴大網點無人配送車規模的隱憂。
在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看來,當前無人配送車降價主要因為競爭激烈。他認為,和主流快遞企業有深度捆綁的車型品牌相對領先一步,但行業整體存在技術迭代不明顯和設計趨向同質化等情況,「還沒有哪一家完全脫穎而出」。
中通快遞業務創新部負責人王琪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各品牌未來在技術上會越來越趨同,「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本質上關心的也不是技術。關心的是承諾的服務能不能做到,故障率和異常率能保持在什麼比例,異常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以及(無人配送車品牌)處理這些後果響應的時間是多少。」
艾媒諮詢ceo(首席執行官)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技術的成熟意味着生產成本在降低」。隨着市場需求擴大,量產程度越來越高,對單輛成本下降有一定助力。他還提到,市場的競爭以及政策的支持,對車輛價格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新老玩家雲集 暗藏派系圖譜
價格戰火熱,無人配送車賽道熱錢滾滾。
2025年2月,新石器官宣完成10億元c+輪融資;兩個月後,九識智能宣布完成近3億美元b輪融資;5月,白犀牛也獲得順豐領投的2億元b輪融資。短短几個月,僅3家頭部公司就「進賬」超30億元。
記者注意到,多數無人配送車初創公司的「爆發」,集中在2018年到2021年,京東物流、菜鳥、美團等大廠則發力更早,在2016年前後悉數入局。
值得注意的是,大廠與初創公司雲集的「熱門項目」,都避免不了一些團隊與投資的「交叉」。
公開資料顯示,白犀牛由前百度自動駕駛團隊核心成員朱磊及夏添聯合創立。毫末智行的前身是長城汽車智能駕駛前瞻分部,董事長張凱曾在長城汽車擔任技術副總工程師,ceo顧維灝此前曾在百度智能汽車事業部任職。新石器創始人兼ceo余恩源也是一名物流老兵,第一代物流移動智能終端(pda)、智能快遞櫃等項目的研發均有他及其團隊的參與。
創業公司背後的資本加註也暗藏無人配送車賽道的「派系圖譜」。
九識智能2024年的a輪融資中,美團戰略投資部、bv百度風投等赫然在列;順豐則在白犀牛2025年的b輪融資中出手;行深智能曾在2017年獲得京東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無人配送車公司背後亦多有汽車廠家「站台」。如與長城汽車深度綁定的毫末智行,其後續融資也出現了美團戰略投資;理想汽車則多次加註新石器。
圖譜背後,甚至發生了「派系之爭」。
據媒體報道,九識智能創始人孔旗於2018年9月入職京東物流無人配送車及自動駕駛部門,其公司創始團隊成員庄立、朱偉鋮也先後入職京東物流。2021年9月、10月,3人先後離職。
天眼查信息顯示,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8月10日成立。據九識智能官方信息,2022年2月,公司第一批無人配送車開始在公開道路上正式運營。九識智能從公司成立到無人配送車落地,短短不到6個月,「員工離職一年內申請的發明創造是否侵權前公司」,也一度引發業內爭議。
初創企業與大廠的競合關係,無疑加速了賽道聲量的提升與格局的分化。但無論技術迭代如何,產品商業化的快與慢,都要經歷產業生態的持續「打磨」。千億賽道背後的資本狂歡,也有無數「去與留」的殘酷選擇題。
無人配送車市場的前景的確值得期待。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菜鳥集團cto(首席技術官)兼菜鳥無人配送車總經理李強(花名:在寬)表示,中國的城市配送領域有超過1000萬輛車(如小卡、微卡、輕卡),每年還有100萬輛的增量市場。在他看來,無論是有替換需求的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都是無人配送車的潛在市場,「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趙小敏也向記者表示,無人配送車行業還處於「爆發的前夜」,「至少會誕生兩到三家上市或准上市企業」。他認為,這也是投資機構和相關行業下注的主要原因。
那麼,無人配送車距離大規模普及還有多遠?
「第一是車輛的安全智能技術的進步速度沒有超出預期,第二是地方牌照和通行的問題,第三是無人配送車與快遞企業融合的問題。」在趙小敏看來,誰能將這些問題同步解決,誰就能在行業佔據相對更好的身位。而這場無人配送車競逐戰也遠未到分勝負的時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