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評論
佘宗明/文 針對「開盒」亂象,官方又出手了。據5月27日網信中國的消息,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督促各地網信部門、各網站平台強化「開盒」問題整治工作,同時,召開專題部署會議,要求多家重點網站平台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打擊「開盒」亂象。通知措辭嚴厲,凸顯出此次監管部門在整治「開盒」亂象上動真格的態度。
從明星張馨予等人因表態反對處刑式虐待動物被「掛廁」,到孕婦遭13歲女孩「開盒」詛咒,近年來,「開盒掛人」在網上呈現多發之勢。作為網暴的新型變種,「開盒掛人」已突破傳統謾罵攻擊的邊界,形成「人肉搜索—隱私泄露—群體圍攻」的完整黑產鏈條,通過上游隱私信息倒賣、下游網絡水軍發動讓「按鍵傷人」的行為更具破壞性,因此也被稱作人肉搜索的「地獄升級版」。監管部門此前多次展開過整治行動,但亂象仍未銷聲匿跡。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開盒」亂象肆虐,跟部分平台守土失責不無關係——它們遠未承擔起「守門人」的責任。
失責之處主要有三點:一是信息推送機制對爭議性內容的「流量友好」,客觀上助長了攻擊性言論的傳播;二是用戶身份審核漏洞,為匿名攻擊提供了溫床;三是投訴響應滯後,導致違法信息清除不及時。除此之外,不排除有的平台跟「毒流量」形成了潛在的利益共生結構,用姑息換取在流量盛宴里分一杯羹的動機有餘,治理的動力不足。
前兩天媒體就報道了一起維護未成年人權益典型案例——高中女生被同學造黃謠,平台被判賠8000元,原因就是涉事平台在接到投訴後放任侵權信息傳播數萬次。這次專項治理中3家大型平台被處罰,同樣是因為處置不力。
一直以來,許多平台都將內容池的豐富度和內容質量作為內容生態治理的關鍵指標。可以預見的是,隨着網暴頻現已觸及大眾容忍閾值,提升防止「開盒掛人」等網暴行為在平台治理中的優先級,對平台來說勢在必行。隨之而來的要求是,平台反網暴節奏必須從運動式清理轉向常態化治理。
對於開盒掛人行為,平台不能止於盡到「通知—刪除」義務,拿避風港原則下的技術中立責任為自己開脫,而應更注重事前預防、事中干預,用紅旗法則下的主體責任來要求自己。中央網信辦2022年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去年正式施行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再次明確平台應建立預警模型,着眼的就是關口前移。
這就需要平台以主動防禦替代被動刪帖、以協同共治突破單點困局。考慮到「開盒」伴生的網暴語言漸漸從明顯侮辱性內容轉為隱晦的黑話或縮寫,平台應當通過NLP(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異常行為監測、隱私數據屏蔽等技術手段,在攻擊性內容形成傳播勢能前精準攔截,並通過建立平台間風險信息共享庫,提高黑產團伙跨平台操作逃避懲處的門檻,真正將「零容忍」轉化為可操作的防控節點。
跟大量違法違規信息在平台上流轉對應的,是很多受害者通過平台主張權利的門檻很高,舉證困難、維權艱難,有時候就連刪除隱私信息的訴求都得不到回應。因此,平台還要設置涉「開盒」舉報快速入口,提升處理網暴受害者干預請求的反饋優先級,也將「一鍵防暴」與「多手段止暴」相結合融嵌在平台的阻斷功能模塊當中,並依照比例原則對信息阻斷強度與責任追究力度做出合理設計。
此前,很多平台已上線一鍵開啟「防暴模式」。此次中央網信辦發佈通知後,抖音快速發佈了治理規則,明確將可能誘發「網暴」「開盒」等事件信息納入「爭議」熱點研判處置,在流量激增期對存在不當行為或爭議的事件當事人啟動適度降熱和「冷靜」機制。接下來,要更有效地反網暴,還需各平台繼續多走幾步。
說到底,給「開盒」這個潘多拉魔盒上鎖加鎖,是平台的能力試金石,更是平台的責任簽到簿——平台要意識到,網暴治理不應只是面對監管要求的虛應故事,更應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治理自覺。平台沒有當甩手掌柜的權利,也沒有做稻草人的餘地,因為這不是附加義務,而是關於平台未來生態的生死命門。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