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2025年05月07日15:40:45 科技 7139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在今年3月提出「ai工廠「概念之後,英偉達ceo黃仁勛一直在推廣他的「人工智能是下一場製造業革命」的觀點。

「一個全新的產業正在誕生,即ai工廠產業。」

「英偉達不僅造芯片,而是構建整條ai基礎設施鏈條。」

56日下午(美西時間)2025年米爾肯研究院全球大會的最新對話上,黃仁勛再次強調。

米爾肯研究院主辦的年度高端論壇,聚集全球政商領袖、科技先鋒和學界專家,有西海岸的達沃斯」之稱。

這場對話中,最值得反覆咀嚼的,是黃仁勛對ai、全球化與人才的三重思考。

他始終強調,ai不是某種上層應用,而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就像水、電、網一樣,最終將嵌入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崗位。

他說自己每天都用ai來訓練自己,從初級到博士級別不斷向下鑽研。「我建議大家百分之一百要使用ai。不要成為那個忽視技術結果、最後失去自己飯碗的人。」

在出口限制問題上,黃仁勛的態度保持了一致性,畢竟英偉達可是全球化最強的大塊頭之一。他認為,限制幾塊gpu,改寫不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卻可能喪失全球技術標準的主導權。

「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別人一定會迅速補位。比如華為,它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公司之一,如果我們不做,他們一定會做。」

談到人才,黃仁勛說的標準似乎並不複雜。他講英偉達的文化,詳細描述了芯片製造的過程,對於人才的要求不言自明:你有沒有那種願意自學、敢於摸索、不靠背景、硬啃技術的勁頭。

這場對話由米爾肯研究院主席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主持。我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提問,總會有一些值得咀嚼的答案在等候。這次也是。

聰明投資者(id:capital-nature)精譯全程分享給大家。enjoy it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一個全新的產業正在誕生,即ai工廠產業

 米爾肯  人工智能,這是下一場工業革命嗎?

 黃仁勛  是的。也是下一場製造業革命。
 米爾肯  米爾肯:你來解釋一下?
 黃仁勛  我們大家這段時間一直在談ai這項技術,它能感知世界,能生成內容,能翻譯語言,現在甚至還能推理、解決問題、使用工具、操作瀏覽器、讀取pdf文件、幫你做研究。

所以我們了解ai的能力,這本身就已經具有顛覆性。

它的本質跟以往任何it技術都不同。過去的it工具是被動的,你得主動去用它,你要坐在電腦前操控它,但現在ai具備了自動化的能力。

我們過去理解機械人是有實體的,但你可以想像,現在出現的是數字機械人,它在你的電腦里、數據中心裏,為你完成任務。

這才是最讓人興奮的地方。因為這是第一次,ai不只是it技術的升級換代,而是第一次,它有可能真正增強數字勞動力,帶來生產力的躍遷。它不僅在一個萬億美元的it行業里起作用,而是在一個規模達百萬億美元的廣義經濟體中產生影響。

第一層變化,是技術範式的徹底轉變。

第二層變化,是ai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過去一代的計算機,是人類手動編寫代碼,運行在cpu上。而我們英偉達花了33年,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理念:機器自己學習、自己寫代碼。它運行在我們發明的加速計算平台上,使用gpu來處理。

所以,ai的生成本質上是靠「ai數據中心」——但說它是數據中心其實不準確,更貼切的說法是:它是一座工廠

它不像傳統的數據中心。它規模龐大,耗電顯著。

你給它輸入能量,它就製造出所謂的tokentoken其實是數字,可以轉化為文字、圖像、視頻、化學分子、蛋白質組合用於藥物研發,甚至是駕駛機械人或自動駕駛所需的運動技能。這些token正在被製造出來。

這就意味着,一個全新的產業正在誕生,即ai工廠產業。

這些工廠有多大?可以達到1千兆瓦的規模。我們目前正在建設的,就有這麼大。

一座千兆瓦的ai工廠,投資在500600億美元之間。預計未來10年,全球建起數十座這樣的ai工廠。

第三層變化,也是最深遠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種技術,幾乎能影響所有行業。從金融服務、醫療健康、製造物流,到零售、電商、娛樂等等,ai工廠正在成為這些行業的新型基礎設施。

就像過去it基礎設施的建立一樣,雖然很多人當時看不懂,但最終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之前,我們經歷的是能源基礎設施的時代。現在,迎來的是智能基礎設施的時代。

互聯網是信息基礎設施,而人工智能,就是當下的這一代基礎設施。

所以,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ai,就能開始明白它對科技行業的影響,它不僅推動了一個全新的產業的誕生,成為每個國家都想參與的賽道;只要你有多餘的能源,你就會想要進入這個行業。

同時,它也成為將影響所有行業的關鍵基礎設施。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建議大家百分之一百要使用ai
 米爾肯  我們稍微退一步,來談談ai共存所需的技能。幾年前我們曾經估計,如果將全球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全面推廣,可能會淘汰5億個農業相關崗位——種植、收割、補貼機制等等。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了:下一個被去中介化的人會是誰?

我在60年代其實是有比較優勢的,因為我能用腦子快速計算出農作物的產量。

可到了1970年,計算器問世了,我被技術淘汰了(笑)。

後來我還能記住數百萬筆交易,但計算機出現後,它們就能自動存儲這些交易數據。

那麼,你怎麼看工作這個概念,與英偉達所提供技術之間的關係?

 黃仁勛  關於工作崗位的變遷,大家已經聽了很多。

現實是:每個工作都會被ai影響。

有些崗位會被取代,有些崗位會被創造,但沒有一個崗位是可以免於被影響。

短期內,也許ai不會直接取代你的工作,但它會讓使用ai的人取代你。

這已經是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了。但我想補充兩個極端例子:

一個極端是:整個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科學,大約讓全球三千萬人受益。他們懂編程、會使用技術,並把這項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這些人過去三十年里的確受益匪淺——這可能是過去幾十年中,最具創造財富能力的行業之一。

我本可以成為一名石油工程師,我爸就是;我也本可以成為醫生,我媽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當醫生(笑);

但我最後選擇了計算機工程,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但全球只有三千萬人在這個行業。可以說:過去幾十年,我們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技術鴻溝。

我們發明了這個強大的工具,我們懂得如何使用它。世界上剩下的七十多億人,並不懂。

ai,反過來,可能正是縮小技術鴻溝的最大機會。

比如我們看看這個會場,可能只有少數幾個人會寫 c++,同樣也只有極少數人會寫 c,但我敢說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編程ai」

因為ai會用任何你習慣的方式與你交流:

你可以畫一張圖,它看得懂;

你可以說一段話,它聽得懂;

你可以寫一段prompt,不管你寫得清楚還是模糊,它都能理解;

甚至你可以直接告訴它:我不會編程,你教我怎麼編你。它就會一步步教你。

這說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容易使用的技術之一。

無論你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能用它做輔導。我每天都在用ai來輔導我自己。

我相信,ai真的讓我們有機會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彌合科技差距。

另一個極端是:別忘了,我們其實正處在勞動力短缺的時代,我們缺人。

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勞動力過剩,而是勞動力短缺。而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真正擁有一種可能性,能去填補這個缺口,能讓全球重回三千萬、四千萬名勞動力的規模,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可以說,人工智能可能是提升全球gdp的最佳手段之一。

這就是我們看待ai的兩種額外視角。

與此同時,我建議大家百分之一百要使用ai。不要成為那個忽視技術、最後失去自己飯碗的人。

 米爾肯  那我們就聊聊一個現實問題吧。(米爾肯)會議已經進行了六天,到了星期四,大家走出會場,一定會想繼續學習ai。那他們能不能直接問電腦,讓它教自己ai是不是我們現在真的就該這麼做了?
 黃仁勛  當然!這正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你只需要拿起手機,像perplexitychatgptgemini pro就很不錯,我自己三個都會用。

你可以問它任何關於ai的問題。你問得越深,它回答得越深。

我自己在探索一些新領域時,會先讓它12歲孩子能懂的方式來解釋,再逐步深入到博士水平

你們也完全可以這樣做。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永遠不會把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米爾肯  你的家庭來自台灣,之後你去了華盛頓州,再後來父母搬去了俄勒岡。

我過去有幸資助過許多創業者,比如mci的比爾·麥高文(bill mcgowan)。他當年試圖挑戰at&t那種佔據99%市場份額的巨頭。

你也經歷過類似的創業早期:那時候你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經常還要擔心月底怎麼發工資。

我想問的是:那些比你有更多資金資源的大公司,錯過了什麼?比如英特爾當年錯過了什麼?他們沒看見什麼?

 黃仁勛  哦,這個問題我得想一下。

我們公司一開始的願景是:發明一種全新的計算方式,用來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問題。

但你想啊,如果你把這個目標寫成一句話,比如我要造一輛新車,能去普通汽車去不了的地方,這聽起來就像是,你要去的地方可能根本沒有修路,或者……壓根不值得去。

所以我們當初的願景雖然宏大,但也很孤獨。因為整個行業、整個經濟系統,都傾向於選擇那些能解決的問題。

沒人願意投身於無解的問題。而我們在的那個方向,就是那種無人拓荒之地。

問題太難,解決者太少,客戶也不多。因為客戶也想選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英特爾當時也一直在看着我們做的事。你剛才說得對,他們確實擁有更多資金來源,因為他們在原有業務上實在太成功了,成功到讓他們直接否定我們在做的事情。

這反而對我們是天大的好事。

為什麼我們走得這麼慢?因為這條路真的很難。

為什麼我們能孤獨地堅持下來?因為沒人來打擾我們,他們都覺得這不值得去做。

前不久我翻了一本書,就是彼得·蒂爾(peter thiel)寫的《從01》。我隨便翻了幾頁,覺得它其實也像是在講英偉達的故事。

我們選擇了一條沒人相信會成功的路,確實很難,也確實沒人看好。

但在我們看來,這一切都非常合理。

正因為它太難,正因為別人太成功以至於懶得嘗試,所以他們放棄了,我們堅持了下來。

 米爾肯  你也很努力在避免讓英偉達走上英特爾的老路,對嗎?
 黃仁勛  是的,我們始終記得那一課。
 米爾肯  你今天是一家領先公司的掌舵者,是如何打造出一種持續創新的文化?

如果用《星際迷航》的台詞來說,就是勇敢前往無人涉足之地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黃仁勛  這其中當然沒有任何保證。但我們公司身上確實有一些特別之處,而這些特質,作為個人,我非常珍惜。甚至我希望我的孩子、我愛的人,也能有類似的經歷或者體驗。

那種經歷過漫長掙扎之後所帶來的東西,你永遠不會把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你會變得極度高效,事事都想節省開支,因為你不知道接下來還要撐多久。

你會變得無比堅韌,因為走到今天花了太長的時間。

這些特質已經內化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哪怕是現在,我們仍然在進行一些5年、10年周期的研發任務。

比如,在物理ai」(也就是通向機械人世界的ai)這個全新領域裏,我們可能是全球走得最深的一家公司;

再比如,針對下一代ai的基礎性技術,我們也可能走得最遠。

我們這家公司,一方面敢於有大夢想,另一方面又有足夠的韌性與氣質,能一直苦熬下去直到夢想實現。

我認為這非常寶貴。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就是:我們公司一直處於要破產的狀態,過去三十年,我們始終處於那種 再不努力可能就沒了的狀態。

所以我們從不把任何事情當成理所當然。

當我們遭遇挫折,我不會太驚訝;當我們犯錯,我也不會太意外;當我們獲得成功,我們不會過度慶祝。

我們不會驕傲自滿,而是始終專註於手頭的工作。

我想,這種精神來自我們公司從零開始、一步步熬出來的歷史。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不僅造芯片,而是構建整條ai基礎設施鏈條
 米爾肯  我們再來聊聊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神秘的事,芯片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

大家都對造芯片很着迷,但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美國通過了chips法案,要投資620億美元,結果6個月後才發現,美國根本沒人會建芯片工廠,還得從台灣調7000人來。

 黃仁勛  沒錯,就像所有事情一樣,我認為工藝與匠心非常重要。無論做什麼,真正的技藝與對細節的執着始終不可或缺。

如果你真的想學造芯片,我建議從youtube開始(笑)。

但說實話,我們公司確實非常擅長造芯片。

我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我們不僅造芯片,我們是從白紙開始,重新設計一整套全新的計算架構。

我們不僅設計芯片,還設計系統,設計網絡,搭建基礎設施,編寫軟件,推動開發生態。再將整套系統帶到市場上,吸引全球開發者在我們的平台上進行二次開發,就像大家會為 iphone  windows 開發應用一樣,如今也會為 nvidia 開發。

60年代的ibm以後,再沒有一家像我們這樣全棧造計算機的公司了。

我們不僅造芯片,而是構建整條ai基礎設施鏈條。

你如果看我們現在的系統,每個芯片系統重達一噸半,價格約300萬美元,而且是量產的!

我們製造它、組裝它、然後測試它,甚至要用超級計算機來測試超級計算機,因為你必須用聰明的計算機來驗證你造出來的是否真的聰明。

這些系統全部是液冷散熱。我們會對它們進行完整測試、組裝、拆解、再裝進飛機,運到世界各地的數據中心,再重新安裝——整個過程涉及全球200家製造商和供應鏈合作夥伴。

我們每年大概製造幾千億美元規模的系統。就此刻來看,我們可能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至少是芯片領域的領先者。

這件事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們每一代產品的研發預算,大概都在200億到300億美元之間。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遊戲。

但我們正進入的這個行業,也就是智能產業,它未來的規模,很可能將以數萬億美元來計量。所以我們今天做出的這些投資,完全是值得的,它是為未來的巨大機會所準備的。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別人一定會迅速補位,比如華為
 米爾肯  我們最近也看到一些關於你們芯片出口限制的報道。這個議題目前在全球引發了很多爭議,正反兩方都在激烈討論。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黃仁勛  英偉達的技術,常被稱為國家級資產

這項技術對於人工智能這一全新產業來說,無疑是基礎性、戰略性的核心技術。

從一個角度來看,確實有人主張:我們應該只把這項技術提供給值得信任的盟友,要防止它落入可能被用于軍事用途的對手手中,這是出於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考慮。

但我要明確指出:這個邏輯存在根本性的錯誤。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能力,是靠國內是否有最新gpu來決定的。

我們美國不是,其他國家也不是。

如果某個國家真的要在軍事領域取得進展,它不會被所謂是否買得到最新芯片所限制。事實上,全世界早就有數百萬顆英偉達的芯片在運行,分佈在幾乎所有國家。

所以,你再限制幾塊gpu的出口,並不會改變任何國家的軍事能力。這種限制在遏制對手軍事進展上根本無效。

那為什麼我們反而應該繼續出口這些技術?

因為,我們要的是讓全球ai的生態,建立在美國的技術標準之上。

我們要讓全世界在構建ai基礎設施時,採用的是英偉達的硬件、美國的架構、美國的生態,而不是別人的。

而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別人一定會迅速補位。比如華為,它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公司之一,如果我們不做,他們一定會做。

所以從戰略層面看,這不僅關乎商業機會,更關乎技術標準的主導權。我們需要在市場上贏得勝利,讓美國標準成為全球標準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持續參與全球市場、繼續出口,是完全有必要的。

更不用說,這是一個極其巨大的市場。

以中國為例,哪怕在出口被限制的情況下,中國市場在未來幾年依然是一個500億美元的市場。

這是什麼概念?你可以把它類比成整個波音公司的體量,這可不是一架飛機,是整家波音公司!

這不僅是一個商業上的巨大機會,還是能夠帶來稅收、創造就業、推動美國科技繼續領先的關鍵路徑。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目前服務還是消費互聯網這個小領域
 米爾肯  而且你還錯失了一個關鍵環節:客戶互動。你失去了從客戶那兒學習的機會。

那麼,你這幾年從客戶那裡學到了什麼?他們對芯片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如何使用這些芯片?這些信息如何反哺到你和nvidia的產品開發中?

 黃仁勛  我們幾乎與全球所有的ai開發者都有合作。

我們學到非常多,包括我們的芯片架構在未來ai發展中是否最優、是否足夠高效等。

比如我們現在看到,有些ai研究者希望去構建一個虛擬細胞的ai模型。我們在虛擬蛋白質建模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而客戶的這些研究目標,正是反向推動我們改進產品的關鍵。

我們現在在做的,是關於虛擬細胞ai模型。

如果我們能真正理解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它的路徑如何表達,它的動態含義是什麼……如果我們能用ai理解這些生物機制,那我們就能做出完全不同於大語言模型(llm)的ai模型。

這些反饋和需求,反過來能幫助我們優化未來的芯片架構,使其更適合這些新的ai方向。

 米爾肯  你還記得很多年前我去ibm,當時我建議他們,你們那顆所謂超級芯片,應該被用於醫學研究。但他們最後給我寫了一封「dear john」信,意思是:謝謝mike,提案很好,但我們決定還是去做視頻遊戲。(笑)

那麼你怎麼看未來ai的行業需求?比如生物科學這種領域,是否會扮演更大的角色?你怎麼看來自不同行業的ai需求?

 黃仁勛  如果你看看今天ai的整體應用範圍,雖然英偉達已經非常龐大,整個ai行業也非常龐大,但實際上,我們目前服務的主要還是消費互聯網這一個小領域。

退一步來看,這只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小小切片。

在它之上,還有醫療行業、生命科學、製造業……

在未來,工廠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機械人系統,內部由無數機械人協作,再與人類一起組裝產品,這些產品也是機械人。

所以你可以想像,機械人造機械人,機械人造機械人,一層嵌套一層,像「ai嵌套體一樣,離我們並不遠了。

這類應用,需要的是物理ai」的突破。

如果我們能把這塊搞定,那影響的就是數以萬億美元計的產業。

黃仁勛最新對話:如果我們自己退出某個市場,華為一定會迅速補位…… - 天天要聞
英偉達喜歡的人:願意吃苦、熱愛接受挑戰
 米爾肯  很多聽了你今天這番話的人,估計會想,我怎麼才能去英偉達工作?你們現在招聘什麼樣的人?如果我不會造芯片……是不是還有別的機會?

 黃仁勛  那你可以告訴我你是在youtube上學會造芯片的(笑),這本身就已經說明很多問題了。

說正經的,英偉達其實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芯片公司了,我們是全球第一家建立起完整ai基礎設施堆棧的公司。

我們現在擁有的是一個極其多元化的團隊,包括:數字生物學家、量子化學家、計算機圖形工程師、機械人專家、語言學專家等等。

我們涉足的科學領域非常廣,我們服務的行業也非常多樣,比如我們服務醫療行業,也服務金融服務行業。

所以,如果你有某個行業的領域專長,我們非常歡迎;我們也欣賞那些具備普適智能、熱愛鑽研的人。

如果你願意吃苦、熱愛接受挑戰,你知道該聯繫誰了(笑)。

 米爾肯  我們這些年也觀察到一個現象。有位我認識的教授說,每當新一屆學生入學時,他總能很快分辨出:哪些人是靠能力進來的,哪些是靠關係進來的。

但更難的是:要多久,那些靠關係進來的人,就要去給靠能力進來的人打工了?這個過程就需要時間。

你曾經經歷過那麼多艱難的日子,但這些努力終究得到了回報。

我們也非常期待看到你接下來將實現的那些偉大目標。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唐唐
責編:艾暄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突發,華為鴻蒙摺疊PC售價近2萬元! - 天天要聞

突發,華為鴻蒙摺疊PC售價近2萬元!

華為官方不是已經官宣了鴻蒙PC嘛,預計時間將會在5月份發佈。但是呢,華為鴻蒙PC的發佈日期,可能將會提前了。原本,外界都以為華為鴻蒙PC,將會和華為nova14系列同一天發佈。目前來看,華為鴻蒙PC大概率會提前亮相了。
蘋果醞釀Safari大改版,瞄準AI搜索,谷歌一度跌超9%、地位面臨嚴峻挑戰 - 天天要聞

蘋果醞釀Safari大改版,瞄準AI搜索,谷歌一度跌超9%、地位面臨嚴峻挑戰

周三美股盤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跳水,跌幅迅速擴大,一度跌超9%。蘋果股價日內轉跌,盤中跌幅超過2%。谷歌和蘋果的下挫,令美股大盤走低,納指100盤中轉跌,上日美股盤後納指100一度漲1%。消息面上,蘋果公司正在「積極考慮」對其設備上的Safari瀏覽器進行重大改版,重點轉向以AI驅動的搜索引擎。這一決定或將終結蘋...
真「充電寶」!真我10000mAh電池概念機亮相 - 天天要聞

真「充電寶」!真我10000mAh電池概念機亮相

現在的手機廠家紛紛開始卷性能、卷影像、卷續航...尤其是手機電池容量做的越來越大,外出一天甚至都不用借充電寶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機型中,榮耀Power搭載的電池容量最大,達到了8000mAh,擁有821Wh/L的能量密度,官方表示這台手機可
蘋果正在努力為 Safari 添加 AI 搜索選項 - 天天要聞

蘋果正在努力為 Safari 添加 AI 搜索選項

據彭博社的馬克·古爾曼報道,蘋果正在考慮重新設計 Safari 瀏覽器,以直接支持AI搜索服務。蘋果服務高級副總裁埃迪·庫伊(Eddy Cue)今天透露,蘋果正在「積極考慮」圍繞人工智能搜索重塑Safari瀏覽器,這是美國司法部起訴Goog
鴻蒙 PC 明天見! - 天天要聞

鴻蒙 PC 明天見!

據「新浪科技」報道,華為將於 5 月 8 日上午在深圳召開鴻蒙電腦技術與生態溝通會。這場溝通會將涉及:鴻蒙電腦的介紹、體驗和自研能力以及生態等方面進行宣講。鴻蒙電腦的面世,將是華為鴻蒙系統生態中重要的一環。
首個重構操作系統內核國產電腦明天見華為已申請多個相關鴻蒙商標 - 天天要聞

首個重構操作系統內核國產電腦明天見華為已申請多個相關鴻蒙商標

根據官宣信息顯示,華為將於明日(5月8日)在深圳召開「鴻蒙電腦技術與生態溝通會」,據稱,在此次發佈會上很可能將會看到傳聞已久的首款鴻蒙系統PC,這也將會是首個重構操作系統內核國產電腦。根據此前官宣和產業鏈的消息顯示,這款鴻蒙PC將基於全棧自研的鴻蒙系統內核重構,主打「分佈式互聯、原生流暢、設計革新」三大優勢...
學而思發佈新品學習機:搭載DeepSeek,配備專屬1對1 AI老師,「精準學」等功能迎升級 - 天天要聞

學而思發佈新品學習機:搭載DeepSeek,配備專屬1對1 AI老師,「精準學」等功能迎升級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作者 | 陳駿達編輯 | 心緣智東西5月7日報道,今天,學而思正式發佈了P、S、T三大系列的學習機,並在旗艦機型上推出「小思AI 1對1」智能交互功能,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帶來個性化、高效能的智能學習新體驗。本次發佈的三款學習機,搭載了由學而思九章大模型和DeepSeek構成的雙核大模型。學而思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