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自從美西方搞芯片斷供之後,蘋果就成了最大贏家,華為丟掉的高端市場份額幾乎全被蘋果吃掉了。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和利潤一路飆升,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庫克嘴上說著感謝中國消費者,行動上卻一點不客氣。蘋果不僅沒想着回饋中國市場,反而忙着把生產線搬到印度等地。為了這事,蘋果還把歐菲光等十幾家中國供應商踢出了「果鏈」,差點讓這些企業活不下去。
數據顯示,以前iPhone里中國零部件的比例最高能達到20%,但到了iPhone15,這個比例降到了2%,最新的iPhone16更是低得可憐。就連電池這種配件,現在也交給印度工廠生產了。
富士康作為蘋果的「御用工廠」,也跟着湊熱鬧。短短几年,郭台銘在印度、越南砸了幾百億美元,還計劃在2026年前把3000億產能從中國搬走,擺明了不想再靠中國市場吃飯。
表面上看,印度人口多,勞動力便宜,有點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似乎很適合搞製造業。蘋果和富士康顯然想複製當年在中國的成功。但現實很打臉,印度的水電、網絡、物流這些基礎設施差得遠,政策也不給力。再加上當地員工素質不高,工廠效率低,產品問題一大堆,什麼「鏡頭裡有灰」、「大腸桿菌超標」這種低級錯誤都能犯。結果,蘋果和富士康的口碑差點崩了,很多中國消費者開始抵制他們的產品。
眼看情況不妙,蘋果和富士康似乎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了。庫克在2024年兩次跑到中國,拚命推銷iPhone;富士康也突然宣布要在鄭州投10億建總部大樓,不僅想重新搞智能手機代工,還盯上了新能源汽車配件這塊大蛋糕。
可惜,時代已經變了,蘋果和富士康想回頭也難了。2024年1月的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報告顯示,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賣得越來越好,蘋果卻一路下滑,排名掉到了第五。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收入直接跌了11.1%。
富士康的日子也不好過,以前招工擠破頭,現在工廠冷冷清清,甚至還出現了「暫停招工一天」的罕見情況。反觀比亞迪、立訊精密這些國內代工廠,生意火爆得不行,比亞迪的員工總數都突破100萬了。
蘋果和富士康這趟印度之旅,不僅沒撈到好處,還把中國市場的老本快丟光了。不少外媒都說,這就是想跟中國「脫鉤」的代價。中國市場可不是你想走就走、想來就來的地方。
現在的中國製造,早就不是靠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的「世界工廠」了。我們有完整的產業鏈、龐大的消費市場,還有快速發展的技術,這些都是印度和其他國家比不了的。誰要是小看中國供應鏈,最後肯定得吃大虧!對此,你們怎麼看?